壹、地景是最重要之觀光資源
「觀光」代表人類多彩多姿的綜合性活動,也是現代社會基本生活之必需,與觀光有關之資源利用、設施整建、行銷推廣及經營管理等課題,所影響之層面非常廣。
在觀光大眾化的潮流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接觸體驗,尤其景觀優美的觀光地區可充實人們精神生活,具有遊憩、休養、教育及國際文化交流的功能。
然而觀光事業亦會帶來物價上漲,引起居民不滿,需投資龐大經費在設施之整建。旅遊型態集中在某季節或假日週末,遊客湧擁對交通及設施容量、勞力產生衝擊,對觀光地區之原有文化造成質變。此外由於規劃、建設、經營管理之不當,觀光事業時有被責為以掠奪方式來「終結觀光資源」。這些負面的對文化、社會、經濟、環境景觀之衝擊是發展觀光必需要避免的(左顯能,民80)。
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觀光事業快速發展之鼓舞,台灣地區自民國40年代即在政府政策指導下,開始著手整建觀光地區,開發有潛力的觀光資源,許多觀光地區(風景區)被開闢作為提供觀光旅遊場所,發展初期以國際觀光為發展重點,以增加外匯收入。時至今日, 國民旅遊大幅成長,觀光發展強調國際觀光與國民旅遊兼顧。對於自然景觀及人文史蹟等皆開發維修,增加觀光吸引力。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多次對來華觀光客及國民旅遊狀況之調查,以欣賞景觀為最主要旅遊動機,因為景觀是引人注目的視覺組合,一般皆有很高之美學水準(Aesthetic Levels),景色視覺之排列,形成了美學組合,創造出鮮明及多變化的景緻。景觀為風景資源(Scenic Resources) 係國民之精神食糧,有永久之價值(張其盷,民55)。美麗、生動而特殊的景觀,可提供國民休養、觀賞、遊憩....等多方面用途。
景觀資源具有相對稀少、不可再生、不可移動等特性。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對景觀品質的要求也愈講求,景觀資源的價值也跟著提升。近年來國民旅遊蓬勃發展,從事遊憩活動的時間日益增加,人們已普遍瞭解環境品質的重要性。視景觀為一項主要的觀光資源,景觀的品質更是觀光資源的主要內涵(王鑫、許玲玉,民81)。
景觀環境是可供休養及激發靈性的場所,滿足人們在身體上、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秀麗、壯偉的景觀常是精神上的象徵,反映出高尚的情操。這些景觀在人類歷史發展上是無價之寶,是留給後世子孫的資產,成為休閒旅遊的最佳風景資源。
貳、台灣風景區之開發
一、早期之景觀欣賞
說到風景或景物,中國人常推崇「八景」,雖說八景多係牽強湊成,可是數百年來甚少更替,代表著當代人物景緻欣賞之脈絡,除台灣地區八景,各縣、市,甚至鄉鎮也有它的八景,這些景可能是區區一地或一樓亭(陳漢光,民55),至於台灣八景的指定始於何年,則甚難獲知,就文獻紀載最早為清朝康熙33年高拱乾纂修的「台灣府志」。
日據時期所選之新景除八景外,尚增加「別格」及「十二勝」,分布上深入西部內陸,東部太魯閣,南端鵝鑾鼻均納入,充分考慮到地域上之平衡,但仍以北部名勝佔多數。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日本文化隨之撤退,到四十二年經台灣省政府指定「台灣新八景」如下: 1.玉山積雪 2.阿里雲海 3.雙潭秋月 4.大屯春色 5.安平夕照 6.清水斷崖 7.魯谷幽峽 8.澎湖漁火
台灣新八景除地名外,並將景觀特徵,四季變化之景緻,思古懷舊之情,予以表彰。四十年代也是觀光事業之開創時期,上述新八景則是推廣宣傳之賣點。
二、大眾旅遊時代來臨
四十年代以後,台灣地區各風景區逐漸開發整建,景觀資源優異的風景區,優先策劃觀光資源調查及重點發展區之規劃如野柳、烏來、石門水庫、日月潭、阿里山、恒春等。民國五十九年台灣省政府公告劃分省定及縣(市)定「風景特定區」,劃分執行整建風景區公共設施之權責,並鼓勵吸引民間投資遊樂設施,以滿足國民旅遊需求及吸引國際觀光客來華觀光。該項政府有計畫、大規模開發觀光資源, 整建風景區公共設施之地區如下:
(一)省定風景特定區:阿里山、墾丁、澄清湖、石門水庫、碧潭、日月潭、太魯閣、烏來、野柳、八卦山等十處。
(二)縣定風景特定區:淡水、福隆、礁溪、青草湖、獅頭山、鐵砧山、關仔嶺、烏山頭、知本、霧社、松柏坑、虎頭埤等十二處。雖然上述二十二處風景區之整建,多數係在未有規劃指引下開發建設,卻明白顯示國民遊憩快速成長,為了紓解需求,因此景觀資源優異地區即發現被利用規劃,建設作為供國民旅遊之場所。
五十七年省林務局擬訂「建設森林遊樂區計畫」,開始調查各林區之森林遊樂潛力及發展情況,將阿里山、墾丁、合歡山森林遊樂區規劃建設,並對林業經營確定發展多種用途,建設自然保護及森林遊樂區,保存天然景物之完整及珍貴動植物之繁衍,以供科學研究、教育及國民康樂之用。隨後有數十餘處森林遊樂區提供森林遊樂。
七十一年墾丁國家公園設置,大規模、大面積將具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質、化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育生長的野生或孑遺動物,足以代表國家遺產者劃設國家公園,將自然景觀完整原始地予以保存。
在大眾觀光時代,風景區之開發需有良好之規劃,俾有計畫的安排遊客承載量,優先保護脆弱的景觀資源,使在永續觀光發展原則下,讓風景區優美景觀常存。
參、地景保育之重要
地景是一種視覺景觀,包含許多相關因子,如地表起伏、地質露岩、土壤、水文、植物、野生動物、氣候及人為設施等,是構成風景區之主要景觀資源,基於視覺脆弱性的概念(Visual Vulnerability),人為因素會導致景觀品質之惡化,此種視覺景觀之改變是非常敏感的(Collard,1990), 所以應防止風景區的景觀改變。
風景區經營管理者對景觀之維護應該擔負多面的責任,除顧及遊客需求、戶外環境之完整外,更不可忽視景觀的價值。為了保護景觀資源,需要瞭解人類對自然資源所作各種不當使用,所造成之破壞。因為土地資源經營上之錯誤,實為導致景觀破壞之主因,風景區經營者須察知視覺脆弱性之外在表現及景觀特性,以防止景觀品質劣化, 然後再審查及選擇經營執行上之修改方案,衡量經營與景觀維護間的關係,以資消除經營與景觀間之矛盾,優先保育景觀資源。
景觀破壞是視覺污染,是人類行為改變自然景觀品質,造成視覺上不愉悅感覺。台灣昔有「美麗之島」之稱,但隨著人口增加,都市社區快速成長,在經濟建設、土地開發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社區開發、坡地果園、採取土石及採礦、林業開發、基地等之開發行為,是人類破壞自然景觀的嚴重項目(王鑫、許玲玉,民81),也讓美麗之島逐漸失去往昔之美色。因此劃設風景區將美景保育,提供國民旅遊、休閒保養及環境教育解說場所,係屬重要之工作。事實上地景會因人為行為,短短時間裏就變得面目全非,永遠消失。
一、風景區地景破壞的例子
(一)關仔嶺風景區十景之消失關仔嶺有十景之說,例如關仔嶺溫泉、水火同源、碧雲寺皆是,到過關仔嶺的人都瞭解「枕頭山」係關仔嶺風景區的最高處,由上面可遠眺台南平原,因屬隆起珊瑚礁石灰岩,而被視為礦業資源,經廠商申請而獲得採礦權,十景多係斷裂珊瑚礁岩塊,所呈現的奇異景緻。自開採石灰石(水泥)後,美麗的枕頭山遭到嚴重的破壞,採石商用炸藥炸石頭,自六十三年起多次因炸碎石塊將遊客擊成重傷,將山下之碧雲寺屋頂擊破,在碧雲寺主持釋善慧之陳情政府相關單位及媒體之關注下,大眾才瞭解聞名中外的觀光勝地之自然景觀遭到破壞殆盡,十景中除「學地」、「出米洞」完整,「石蓮花」部份遭炸毀外,其餘滿山破爛、滿目瘡痍,令人痛心(釋善慧,民71)。僅存之景物是否劫後餘生,則不可知。
在台灣常可看到類似的結局,如高雄的半屏山、花蓮的清水斷崖都因採石灰石礦而破壞雄壯美景,在在反映國人普遍缺乏欣賞地景之能力,加上法令規章中對美景之保護不足,規劃者及行政機關人員缺乏景觀素養,都是造成我們周遭名勝景觀不斷消失之原因。
(二)東北角海岸海蝕平台之浩劫
自鼻頭角至三貂角間三十餘公里之海岸多為古老地層,岬灣相接,海產、海蝕平台發育良好,景緻壯麗,被規劃為「地質保護區」、「景觀保護區」。然而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計畫依都市計畫法於六十八年九月廿七日公告全區「禁建」後,至七十年八月,這些美麗的海蝕平台為非法業者闢建九孔養殖池所破壞,非法者七十四戶,破壞面積40餘公頃;加上原經台北縣政府核准「區劃漁業權」者五十九戶,面積約21.5公頃。禁建期間海岸上合法、非法九孔養殖戶,日夜利用機械怪手趕工鑿池,希望以既成事實,能在禁建期滿後,佔為己有轉而申請合法。因此海岸上工程車輛、二十餘台怪手絡繹不絕,鑿池噪音連成一片,海蝕平台千瘡百孔,海水為之污染黃濁,岸邊堆滿挖出來之岩塊,景觀資源遭到千古浩劫。
事後各機關對於失職人員從嚴議處,對公務員之執法應有警惕作業,但非法挖掘九孔池,多以怪手及爆破開鑿海岸礁岩,而以混凝土築堤成池,破壞千萬年地層變化,海浪侵蝕所形成之秀麗獨特海蝕平台,原有景貌一逝永不可恢復。因此,儘管規劃者有景觀規劃素養, 知道優先劃設地質保護區、景觀保護區;但是追求近利、暴利之養殖九孔業者行為,以及漁政單位之不顧景觀,只知推展養殖之結果,劃設景觀保護區之美意無法發揮作用,讓特殊景觀毀於一旦。
風景區內之景觀保護需要各目的事業主管之配合,可使景觀長存。花東海岸在北部地區九孔養殖池受到限制後,即開始有業者轉至此墾殖,在保存日漸稀少之海岸景觀考量下,「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特定區」奉核定設置,優先處理取締濫挖、濫葬、濫墾、濫建等違法行為,以保留優美山海景觀供國人嬉戲。
二、風景區地景保育之作法
人類利用資源的過程中,都會改變自然景觀,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及經營措施,也是會影響自然景觀;設施興建得當,則與景觀調合而相得益彰,否則有不倫不類、突兀的情形,嚴重者喧賓奪主,甚至破壞景觀。防止景觀破壞的方法,應對風景區的基本資源實施調查,登記景觀資源品質,透過規劃者之景觀素養,在開發計畫中妥適劃分開發地區與開發程度,對於亟待保護者或景觀脆弱地區,需劃定「景觀保護區」予以保育。而在實施開發及營運期間,則需有規劃設計者、土木建築師、承建公司人員對景觀有所認識重視,提高施工之品質。遊客景觀教育也非常重要,可經由欣賞而支持保護景觀,避免惡意之破壞環境行為。
風景區之劃定、建設及經營管理多由政府機關為之,在法令中規範有規劃及維護景觀之責,例如「發展觀光條例」第十六條:「具有大自然之優美景觀資源,應規劃建設為觀光地區。名勝、古蹟及特殊動植物生態地區,各主管機關應嚴加維護,禁止破壞」。第十七條規定風景特定區內之名勝應調查登記,並維護其完整。至於風景區管理單位授權維護景觀權力,第十五條有明確說明,「為維護風景特定區內自然及文化資源之完整,在該區內之任何設施計畫,均應徵得該管觀光主管機關之同意」。
風景區之開發建設,係按景觀資源之規模、品質及區位等因素, 經調查評鑑而分由中央、省(市)、縣(市)三種層級來經營管理, 評鑑對考量景觀組成因素之科學及景觀欣賞價值,分地形與地質、水體、氣象、動物、植物、古蹟文化、整體景觀、區位及容納量、土地利用、主要結構物、相關設施、經營管理等因素,依不同之評鑑權重評定之,「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中對此評鑑因素標準有詳盡之規定。
三、風景區之開發應避開對地景之破壞
人們常說:「有破壞才有建設」,或說「有建設必有破壞」。因此,風景區內公共設施之興建及經營管理措施,必需熟慮到景觀之脆弱性。Litton認為根據土地利用計畫所做的經營決策,以及事前的環境影響預測,得知自然演變常導致現有視覺景觀之改變,由自然演變之特性,可預知景觀脆弱的程度,俾作為修正人為因素(如築路、伐木、建設)或修改工程計畫之依據,以資減緩及阻止視覺品質之惡化。規劃者必需知道景觀組成類型、景觀的脆弱(敏感)部位、景觀的先天及外來影響(如對新環境的適應力、氣候季節變化、坡度、土壤、植生覆蓋等)。風景區經營者應預為準備,避免因不當使用,計畫之改變,造成景觀破壞及不良影響(左顯能譯,民72)。
風景區經營者首先須察知景觀脆弱性及景觀特性,以防止景觀品質劣化,然後再審查及選擇經營執行上之修正方案,衡量經營與景觀維護間的關係,以消除經營與景觀間之矛盾。景觀遭到破壞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景觀資源較其他景觀具有脆弱性、稀有性,應該鑑別避免遭到破壞,鑑別方法有下列幾種:
(一)分辨景觀組成類型一般之景觀(Ordinary Landscape)範圍廣闊,缺乏明顯色澤、線條及景觀變化,建築設施不太會形成視覺上突兀不調和。但是特殊具景觀線條和景觀面,即易產生視覺脆弱性的問題,亦為主要的景觀脆弱地帶,可類分為特徵景觀(特殊地形、急流瀑布、起伏峻山、河流等)、封閉景觀(峽谷)、交點景觀(水陸邊線、河岸與植物接觸帶)。這些景觀與周圍環境有強烈視覺對比,其潛在脆弱性很高,宜避免景觀面遭到破壞。
(二)保護邊線(edges)景觀邊線是最為敏感又特別脆弱,例如天際線、水陸交會處、山脊線、植物群落交會處等,這些高低起伏之邊線,愈是引人注意的地方,愈易因土地利用衝突而使景觀有所改變,顯示出其視覺脆弱性。例如露天採礦、伐木、築路等,常使景觀邊線改變,而破壞景觀。
(三)找出景觀脆弱地帶的分佈位置景觀脆弱地帶因最易遭受破壞,應找出其分佈位置,通常破壞位置愈高,已經沒有物體能將它遮蔽起來,其景觀之改變最引人注意,破壞面積與距離亦是重要因素,景觀脆弱地帶破壞程度,高位置較低位置來得劇烈,例如太魯閣口之採礦即屬明顯例子。
(四)分析先天及外界對景觀之影響
生態體系中之氣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因素,都可能因四季變更景觀,而造成影響,這些內在、外在影響中,以景觀面之方向(坡向)、季節變化最為重要。不論何種景觀,地形起伏之坡度及山嶺,都是景觀條件之基礎,坡度愈陡峻,景觀脆弱性愈大。典型破壞例子如山區築路及採礦引起視覺衝突。日照、氣候影響植物生長,不同氣候區有不同的植物分佈,而具視覺敏感性存在。
經由上述景觀脆弱性的瞭解,風景區之規劃建設,須先考慮景觀是一種珍貴風景資源,分析其在視覺上的脆弱程度,瞭解景觀大小、地形變化及景觀特色,據以執行開發工作,以維護景觀資源。
肆、保育地景工作需全面性推動執行
地景不僅是一種有限資源,而且遭到破壞的地景是無法恢復的,前面介紹關仔嶺枕頭山採礦及東北角海岸海蝕平台挖九孔養殖池的破壞景觀實例,都是活生生的景觀保育教材,我們應該全面推動景觀保育工作,不祗是少數風景區才需要重視地景保育。
把地景視為風景資源加以保護及管理的觀念,是設置風景區之主要目標,旨在保護國家特殊珍貴景觀資產。保育學者認為景觀必需保護的最大理由,即是「基於民眾的關懷」,它和國民遊憩有密切關係,也是發展觀光的重要資源。
但是,光是只保護那些景觀壯麗的偏遠風景區,並不能滿足都市居民對遊憩地景的需要,那些偏遠風景區在周末假日可提昇靜化旅遊人士的心靈,而不能整年充實國民的生活品質。美國詹森總統於1965年致國會一篇有關自然美的咨文中,說道:「美,不應當只在假日才能享有,應當讓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容易抵達,而且不分社會階層、財富差距、富人或窮人、黑人或白人、城市居民或鄉間農人,都可分享」(王鑫、邱貴祥、張治國譯,民72)。人類對優美的景觀確實有心理上之需要,唯有對生活環境中所見的景觀,妥予保育才能使生活素質提高。
地景資源是無價之寶,風景區的地景尤其優美秀麗,應當避免遭到破壞或不當使用導致負面影響。風景區除基於自然及景觀的多樣性、獨特性與美質而予以保護,也提供民眾休養、遊憩於自然及景觀環境中。風景區是依法劃定之區域,在風景區內,對於影響景觀特質或抵觸違反保護目標之行為,均應予禁止之。地景之永續利用是每一位國民的責任,期盼人人實踐珍惜愛護景觀資源,共同為景觀資源永續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