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石梯坪風景點呈塊狀區域,位於花蓮縣秀姑巒溪河口北方約五公里處,在東部海岸風景線中,以多層的海階、壺穴、珊瑚礁、階梯狀的隆起岩等著名。王鑫(1980)即曾對石梯坪地區做過如下的描述:「根據縣志二十一卷,名勝古蹟篇記載:『清光緒三年,統領吳光亮率兵開路至北,見路地如埭,突伸入海,石出排比若梯,遂稱石梯,陸上平坦,稱石梯坪。右側盡處,迤邐接連秀姑巒溪口,左側盡處,內凹成澳,稱石梯灣,灣內漣漪蕩漾,風光旖旎,與洶濤澎湃之海景迥異,石梯一帶魚產頗豐,民國四十八年二月,興建漁港』」。豐濱至大港口一段沿公路西側都屬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分佈的地區,由於岩性堅硬,都是崇山峻嶺,海岸窄狹,鄰近石梯灣的海邊有岩台及怪石林立。在石梯灣與大港口連接直線以東的區域,大致上是大港口層較軟岩層分佈的地區。因此,石梯灣恰位於軟硬岩層交界的位置,易受侵蝕而成灣。石梯坪是大港口層的礫岩長久受海蝕作用剷平後,而隆起的海蝕岩台,隆起的原因可能是海水面的相對下降。此區內岩層的走向大致是北20度偏東,以30度角向東南方傾斜;由於岩層間軟硬的差異,硬者外突,軟者內凹,於是形成石梯狀的形態。這一地區出現的海蝕岩台有兩層以上,隆起珊瑚礁隨處可見,岩石上縱橫的蝕溝及壺穴偏佈。壺穴深者可達2公尺,直徑半公尺至兩公尺不等,洞內常有圓滑石礫。有些壺穴突出地面,狀似桶形浴盆,沐浴其中,清涼爽快,有天賜我浴盆之感。依照筆者的經驗,石梯坪的壺穴在本島首屈一指,是應當極力保護的自然景觀。岩台上常見各種海邊植物,例如林投、仙人掌、馬鞍籐等常聚集成群。石梯坪的南端,有突起的高地,由白色的礫岩構成,遙望有若雪山,中夾黑色岩塊,登臨高地時腳踏天然石梯而上,悠然自得。峰頂東望,絕壁之下,岩台海溝內波濤洶湧,只見白色急湍,遊客千萬當心。峰頂瞭望,遠近皆宜。
本風景點除海濱動植物外,以地形特徵最引人注目,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整體而言,石梯坪呈塊狀的地形區實迥異於東海岸其他地區,極有可能是因為斷層所造成。珊瑚礁環繞在本區四周,卻未見於其北或南邊的海岸,可見本區的地殼運動方式與其他地區不同。
同時本區也極有可能歷經至少二次的海岸線變遷。第一次是在現15公尺高的海階面形成後,隨即海水面上升並覆蓋一層珊瑚礁碎屑於其上,然後海水面慢慢退到現在6公尺高的海階面上形成第二階海階。而這層海階上的珊瑚礁說明了海水面曾又上升蓋過這層海階,使珊瑚礁得以生長於其上。
至於現在4.5公尺高的海階因無珊瑚礁生長於其上,只能說明海水面曾暫停於此階上,然後再往下降。現在3公尺和1.5公尺的海階及其間的海崖上皆有珊瑚礁生長於其上,亦說明海水曾在二個海階面形成後時,曾經再上升,使珊瑚礁得以生長其間。另一說法則為3公尺和1.5公尺的海階間的海崖,可能是因為地震所造成的斷層崖,所以海水面再度上升後,其海崖及階面有珊瑚礁出現。
海階是海岸旁平坦的階地,平坦面由海水侵蝕而成,通常有海沙、礫石及化石等覆蓋物。由於地殼的抬升使得舊有海岸隆起,海階崖的高度即是當時地殼持續上升的量。若地殼間歇性隆起多次,則會形成多層高度不同的海階。
東部地區的海階主要分佈在 海岸地區之中、南部,即新社、豐濱間至臺東一帶。
海階常是聚落及農耕集中的地方,最寬廣的地方在都蘭、成功及長濱等地,寬度達2,000公尺。在同一地區,階地的階數有多達五、六階者,如石梯坪。
根據碳14定年的研究,在成功-長濱的附近65公尺高的海階約在五千多年前形成,即平均每年升高0.9公分,為世界最高地殼隆升率之一,而北部地區的隆升率則緩為每年0.2-0.3公分(劉平妹,1990)。
有些海階呈廣闊之平緩斜面而少明顯之階段,此乃因板塊運動為一持續運動,使地盤呈緩慢而連續上升運動,其間並無顯著之間歇跡象之故(徐鐵良,1954)。
在公路旁公廁邊可以清楚看到海階的剖面以及上部堆積的珊瑚碎屑和風化土壤,甚至有以前文化層的陶片等考古證據。本處的海階可以清楚看到二層。一為3公尺高的低位海階;一為15公尺高的高位海階,這一層也是石梯坪地區最上面一層的海階面。珊瑚碎屑堆積層則為海階的另一證據,即因海水在侵蝕海階面時,也同時堆積珊瑚碎層於其上,當海階面隨地殼相對隆升時,也一併被隆升並脫離海水面之控制範圍。至於上部的風化土壤則主要是由上部的都巒山層集塊岩崩積、風化而成。由上述的珊瑚礁碎屑,經過碳14的定年,其年代約在3850+/-200年前,也大致可以由此看出這個高15公尺海階面應在3850年前形成。
至於斷層海岸的特徵,亦可此地往西北方向望去,可見成線狀排列的三角面地貌與海岸線平行。
至於本地的珊瑚礁是海岸山脈中,現存最北方且呈大規模存在者。珊瑚礁生長在不同的高度的海蝕平台以及節理間,說明了這些珊瑚礁的生成年代勢必在海蝕平台生成之後,海水面又相對上升,淹過這些平台,而使珊瑚礁能於其間生長。所以本區的珊瑚礁也代表了本地區的海水面變遷的記錄。
遠遠望這塊隆起岩台,恰似一座白色小山丘,在艷陽下非常耀眼。這座小丘高約17公尺,主要是由白色的礫岩所組成,間夾黑色的安山岩塊。其岩層的走向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30度傾斜向東南。天然的階梯則係海水侵蝕後,慢慢因海水面相對下降而成。
站在這階梯狀的隆起岩台上,可以見到(1)本區特別發達的海蝕溝,東北季風吹起時,巨浪沖擊海蝕溝的力量驚人,遊客站於此岩塊上務必小心。(2)不同高度的海階:本區的海階至少可以分出五階,其高度分別為:15公尺、6公尺、4.5公尺、1.5~3公尺、1.5公尺等高度。較小的海階崖,常被認為是因為伴同地震而形成的地形,本區尚未有直接證據顯示這些海階是否因為地震形成,但極有可能是因地震造成的。這階狀的隆起岩台同時也是本區展望最佳的地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