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大自然中,常可看到受風化、侵蝕或人為因素等裸露地表的岩層,有些具似千層糕狀的層理;有些岩層巨石中夾有斑狀、大小不同顏色的斑點,這些巨石或岩層中常含不同物質的混合物,但若仔細觀察,它們都是由顏色、大小、形狀等不同的顆粒組成,而顆粒間都具有其不同的化學成分、排列和物理特性,我們稱這些物質為礦物。
地球上的礦物,種類超過三千種,它們大部分是由地球內部岩漿冷凝結晶形成的,也有來自沈積環境所產生的礦物;由於位在地球內部的深淺不同,因此溫度、壓力和岩漿成份就有不同,冷凝結晶後就產生各種不同的礦物了。這些礦物常為人們所利用成為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如石英是製玻璃的主要原料;雲母常被用來做隔熱的材料。然在眾多種的礦物中,真正和組成岩石有關的礦物常見的約只十餘種,我們將組成岩石的礦物叫造岩礦物。以下我們就依礦物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略述如下,這也是地質學家鑑定礦物的初步依據。
(一) 物理性質:
(二) 化學成分:
在地殼所含化學成分中,氧和矽兩種元素所含質量約佔四分之三,因此矽和氧組成的矽酸鹽類也是最常見的礦物,約佔地殼的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最常見的是橄欖石、角閃石、輝石、雲母、長石和石英;此外地表岩層中也常見到方解石,它是含碳酸鹽類的礦物。現將常見造岩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列表於後供做參考。
參考資料: 何春蓀,1984,普通地質學,五南圖書出版社印行。 高中基礎地球科學,國立編譯館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