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臺灣海峽的澎湖群島由大小約六十四個島嶼所組成,大部分呈頂面平坦而四周有陡峭岩壁圍繞的台地地形,各島嶼平均海拔都在二十餘公尺至五十公尺左右。相較於臺灣北部的大屯火山群是由於比較激烈的火山噴發作用所造成,澎湖群島的火山噴發作用就和緩平靜許多,乃是岩漿由海底裂隙漫流疊置覆蓋而成,其火山活動的年代主要在中新世。這些玄武岩質熔岩流噴發後,由於快速的冷卻凝固,造成急劇收縮(熱脹冷縮),一個個收縮中心間由於張力產生多角形的裂隙圖形(最理想的狀況下呈現六角形裂隙),並向內部延伸發展為柱狀節理,這便是柱狀玄武岩形成的原因。而澎湖柱狀玄武岩方山地景的特色主要為受柱狀節理、板狀節理切割的裸露岩体,出現在海崖邊坡上,襯托於碧海青天裏,呈現出陽剛的線形色質美感。
農委會於民國八十一年三月十二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澎湖群島中的雞善嶼、小白沙嶼、錠鉤嶼等三島嶼為自然保留區,並由澎湖縣政府負責管理維護。依該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及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因此必需嚴格保護,禁止開發破壞。
雞善嶼由大小雞善兩座島嶼組成。漲潮時海水隔離成兩小島;退潮時兩島嶼間露出海蝕平台相連,可步行通過。雞善嶼原為陸軍靶場,目前因公告為保留區已停止射擊活動。小白沙嶼因該島西南方有大片白沙灘而得名,島的東部及南部都有優美而呈曲線形的柱狀玄武岩,由島的西南方海上眺望本島,狀似伏於海中的黑貓,所以當地漁民以「貓嶼」稱呼。錠鉤嶼位於雞善嶼東南方約一公里處,受到海水侵蝕切割成數塊毗連的岩柱。
為實際瞭解澎湖玄武岩地景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現況,農委會於八十四年六月一日邀請地景保育小組委員赴現場勘查,並彙整各委員所提出的寶貴意見,請澎湖縣政府作為改善經營管理實務上的重要參考依據。地景保育小組委員現勘澎湖玄武岩地景自然保留區建議事項:
<王鑫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
澎湖地景自然保留區包括錠鉤嶼、雞善嶼,以及小白沙嶼等三處。由於距離馬公市區較遠,交通不易抵達,又屬缺乏水源之無人島,因此人為破壞甚低。尤其風浪稍大的時候,攀登也極為危險。三小島之中,僅小白沙嶼較有遊客帶來的遊憩壓力與問題。唯僅限於沙灘活動而已,不至於對地景造成嚴重的傷害。
<張徽正組長>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不應在現有三處自然保留區之內另行劃分出緩衝區供遊憩使用。其理由:保留區均為無人島且無碼頭設施,若另行劃分出緩衝區供遊憩使用的話,不論是對遊客旅遊安全的維護,或者保留區特殊地景的經營管理,都將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另外,這些保留區均具整體的一致性,不應多以分割。
<李思根教授>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教系
雞善嶼、錠鉤嶼、小白沙嶼三處自然保留區應儘量保持原狀,嚴禁開挖等公共工程及其他人為設施,以減少觀光等攀登機會。
<王執明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
依據澎湖縣政府提供之簡報資料名稱為「澎湖縣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簡介」。其實自然保留區只應「管理」不需「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