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沖蝕作用對位於亞熱帶且構造運動旺盛的台灣而言,是一個塑造地形極重要的作用因子。探討邊坡穩定、土壤沖蝕等問題時,地表組成物質的特性及其沖蝕特性,便是一個常被探討的主題。
火炎山地區主要為一個第四紀的地層,其所發育的蝕溝地形,即因其本身膠結不良, 颱風豪雨後, 地貌受到地表沖蝕作用,在很短的觀測期間(諸如 1- 2年) ,即可看出地形的變化。 目前本區之邊坡後退機制,以逕流集中、片洗為主要外營力作用。其邊坡後退的方式,以河道輸沙、河床堆積等作用方式。如能持續觀測其邊坡沖蝕的方式及過程,當能對礫岩區地表地形作用的機制,有更深入了解。本文謹就過去幾點觀測結果加以簡述:
結語
本文以火炎山地區礫石層的邊坡為研究對象,於現場輔以自動化觀測系統觀測地表沖蝕特性,有以下之心得:
註:本文節錄、改寫自林俊全(1994)礫岩邊坡沖蝕觀測之研究-以台灣中西部火炎山地區為例,台大地理學報,17: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