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灣地區的特殊地景(地形景觀)
從地球歷史、大地構造背景以及今日的地理位置等方面來看,臺灣地區都深具特性。這些地形景觀發育的背景也說明了臺灣特殊地景的成因。臺灣位居世界第一大陸塊,即歐亞大陸的東南角落;鄰接著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即太平洋。它在地球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大概出現在古生代晚期以後。古臺灣島在生成之後,歷經成長、衰老和再生的階段。隨著地殼運動的起落轉承,第二代的臺灣出現在大約四到二百萬年以前。
大地構造運動並沒有中止,持續的地殼運動推擠著臺灣,地震常常是伴隨著斷層、褶皺作用而來,因此臺灣本島的外形在這些來自地球內部的營力作用下,一再地調整、變化。山脈隆起、斷層谷地持續陷落...等作用控制了臺灣大地形區域的呈現。海岸山脈、花東縱谷、中央山脈、屏東平原、西部海岸平原....等等都是地殼運動控制下生成的格局。
臺灣的地理位置也主宰了它的氣候型態。無論是古老的地質時代裏,或是今日的狀況下,特殊的氣候因子:如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大、降雨集中....等,發生在這個具有特殊地形、地質環境下的臺灣,就造成了特殊的地形作用。特殊的地形作用反映著臺灣的環境特性,也因而塑造了臺灣地區的特殊地景。
臺灣地區的特殊地形景觀列舉如下,其景觀特性也一併列舉:
二、地景保護的價值
特殊地景除了可供科學研究之外,也具有教育及觀賞的價值。因此,人類常將它們劃為自然保留區或風景區,從事適當的保育作用。實際上,特殊地景的保育有更多、更深入的價值。
地景保護的價值,可以歸納成下列七項:
這些價值,就是我們保護地景的理由!
三、地景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題
有關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研究子題可以大致分為四大方向,即環境保護教育之整合、自然資源、公害防治、社經衝擊等。其中自然資源包括了一般所講的生物資源與非生物資源。非生物資源中,尤以景觀資源最易成為環境教育的題材。這是因為人類認識環境的主要感覺器官是眼睛。不過人類使用眼睛的頻率太過頻繁,而且已經產生惰性,因此肉眼所見,不一定就會對心理造成影響,也就是形成視而不見的情形。可研擬喚起視覺敏銳性,尋求並試驗培養景觀欣賞能力的方法,以促使人們對景觀的改變或衰敗產生敏銳的排斥感,進而加入景觀保護的行列,就成為環境教育的一項重要途徑了。
特殊地景在民眾的知識裏都具有強烈的意義。它們是屬於臺灣地區的地標。因此以特殊地景作為環境教育的主題,是深具影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