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永續經營地景的準則─以蘇格蘭及台灣為例
    作者:
    陳燕珍
    作者說明:
    內文:

    編者按:本文係取材自英國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4) 出版的Geological and Landscape Conservation 書的185~189頁,加以改寫後並嘗試引入台灣的例子做為比較。

    一、前言 

    地形景觀是蘇格蘭自然協會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 (SNH)的保育重點,理由有二:一為蘇格蘭的地形景觀資源很有價值, 因為其能適切的記錄過去變化及不斷演化的記錄,非常重要。 二為地形作用形成許多陸地、海岸生態環境的變化,也會造成各種動植物社會的棲息地的變化。 因此了解地形作用,是保護這些生物社會的基礎。地球保育或生態環境、地理景觀實質保護,蘇格蘭自然資源保育能否成功,地形因子舉足輕重 (Gordon, etc, 1994) 。因此本文探討下列兩個重點:

    1. 地形保育的重點為何
    2. 地形敏感度及其對永續經營的意義

    二、地形保育的重點 

    首先,我們來了解與地形有關的保育重點和定義中,廣義的保育指「為了人類、地球將來著想,需永續使用再生自然資源」。上述定義反應近來國際保育思潮共有三大要素:

    1. 永續經營自然資源;
    2. 基於科學考量,保護野生生物和地貌;
    3. 保護美觀的地形景觀。

    過去,英國的自然保育著重第二項重點,第三項也做一些(Gordon, 1994)。以台灣而言,我們過去的著眼點也是落於上述第三項及第二項,但是在深度及廣度仍略呈不足。地形學以及地形因子的特性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並未能被廣泛的注意到。將來如何參考上述三要素,繼續永續經營自然資源,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本上,用各種地形學的角度探討地形體系和不同時空尺幅的關係,再以永續經營的理念看待地形特色,是今後的研究取向。研究的論題則有地形作用、地形保育以及地形在多元探索地景保育中的貢獻等。

    為了重新界定地形的保育及重點,我們要釐清一些基本要素。以往,我們只強調有科學價值的演化觀點,著重保護代表第四紀的地形和環境變遷的特定區域。 

    但如果從整個體系著手,以深入的地理觀點看地形特徵,就會發現整個地形特性的架構值得我們探究。就上述地形研究而言,地形資源保育經營要完整記錄過去環境變化,不可遭惡意破壞,以免回天乏術。動態地形體系的保育經營則是著重於保護地形作用的過程的特性,不要因人為介入而永遠無法回復,保護單一獨特地形當然也在保育之列。因此地形資源永續保育經營的要點如下:

    1. 維持國家級和地區性地理景觀的多樣性;
    2. 維持決定地理景觀特質的重要地形;
    3. 以明白地形作用特性及其演變過程為基礎,確保完整的地理景觀管理原則;
    4. 維持地貌群完整性;
    5. 維持地貌作用的過程及完整;
    6. 使有趣的地形看得見,使地形露頭能被看到、接近。
    7. 有適當的解說。

    這些重點不僅針對保護區,對廣大地區的地形景觀也適用(Gordon, 1994)。

    三、地形敏感度 

    地形景觀以動態地形為主,常一旦受破壞或干擾就很難復原或再造。變動地形體系對外界干擾有所回應,有的無傷大雅,有的卻有重大傷害。無傷大雅者在短期內就可復原,像到礫石河床採石,可能來一次河水氾濫就可回復原貌。重大傷害者則產生根本改變,例如上述的河床例子能回復原貌的大前提是河流沈積量大。不過,就整個河流流域來說,同一條河流可能因大量採石而使河道淘刷嚴重無法再沈積而回復原貌。這兩個例子都很極端,不過小干擾可能有累積效應,以致破壞變動地形體系。了解地形體系的敏感度,以及其對干擾的反應,同時了解臨界點(閾值)、平衡點、頻率與規模的關係等地形學的準則,是永續經營的根本。以台灣的河床採石而言,便因為大量河川沙石被採走,造成像頭前溪橋、中沙大橋等橋墩均因此被淘刷而外露,形成潛在危險區,且必須再花費鉅資補救。 而蘭陽溪河床的採沙石,甚至被認為是影響宜蘭頭城等沿海地區海岸侵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仍爭論不休。這些均說明對地形作用的了解是非常根本的。此外,颱風暴雨等極端的作用,也是塑造地貌作用的一個主要方式,其作用的頻率與規模,尤應為台灣地區所著重。

    因此不管是變動的河流體系或地貌群,都可用地形敏感度的觀念檢視人類的活動是否是永續使用。動態地形的敏感度不同,對保育和永續管理便很重要,很多活動都會造成地理區改變。有時候,動態地形有自然變化,也會形成有科學價值且形成有趣的地理景觀,然而可能對人類活動有害,所以需要經營管理。有時候,改變造成下列破壞:

    • 地形消失
    • 地形破碎,失去完整的內涵及相關關係
    • 失去自然狀態
    • 狀況改變(如作用方式改變)

    要做好地形景觀管理,首先應找出地形資源的敏感度。調查所有地貌群及其作用的環境,評估地形景觀中每項元素的敏感度,才能了解與建立真正的敏感區(Gordon, 1994)。

    四、地形保育原則 

    簡要地說,鑑定有關的地形區或體系的地形敏感度是有效保育地形景觀、敏感的生態環境及地形資源的要件。Gordon (1994)舉出數項發展永續使用地形資源的工作通則,則適切說明了地形保育原則:

    基於科學、教育、資源理由,保育主要資源的變異度。保護區的管理細則要相當明確。

    • 育並非止於保護區內,我們要界定較廣大的地形景觀區的地貌和動態地形的敏感度,才能談到保育。
       
    • 部份地形景觀都有人類活動,所以要就管理談保育,並非僅僅保護而已,永續使用遂成基本原則。
       
    • 廣泛來說,地形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根基,也是變化多端的地理景觀的基礎。永續保育大的自然地理區需要多角度探索,可見以地形景觀的保育為導向的研究方向,在永續土地經理上日漸重要。

    五、結論  

    談保育不僅應針對有科學價值的地形資源,還要注意有關地形體系的動態及特有的敏感度,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經營環境。因此了解地形作用、對動態的敏感度、空間時間變數、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如此多元化的探索才能好好經營我們的地理景觀。以地形學的角度,用各種空間比例,把保護特定地區融入整體永續經營,地形景觀必將日漸重要。

    參考文獻
    Gordon, J; Brazier, v. and Lees, R. (1994) Geomorphological systems: develop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 management. In:O'Halloran, D., Green, C., Harley, M., Stanley, M. and Knill, J. (eds) Geological and Landscape Conserv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85-189.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