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續發展指標的演進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為了人類能永遠安定的在地球生活,在1987年定義了永續發展(意議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自身需求。這定調了後來人類不能再竭澤而漁的開發指導原則,與下一代同享資源的概念進入了各國的政策規劃。5年過後的1992年,在巴西里約主辦的地球高峰會(亦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里約高峰會等),藉由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定了全球應朝向乾淨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永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正式成為全球議題。 對全球角度來說,永續發展立意雖好,但世界各國因發展程度與儲備資源不同,不要說永續發展,啟用自然資源優先終止饑荒與戰亂,更是低度開發國家的重中之重;相對於中度、已開發國家來說,對於永續社會與環境的考量不盡相同,要把世界各國拉進同一個目標之中相當困難。以對應氣候變遷而提出的京都議定書(1997)為例,各國因為達成減碳目標可能對本國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在執行甚至簽約上,經常出現窒礙難行、消極執行甚至不願生效等狀況,導致全球倡議變成空談。 聯合國發展總署(UNDP)並沒有被種種現實狀況擊倒,更積極的推出各項社會發展指導目標,繼續推進全球平等發展。在2000年,提出了「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主旨在消除因為貧窮帶來的全球發展問題,計畫在2000~2015年,達成:「消滅極端貧窮和飢餓」、「實現普及小學教育」、「促進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與愛滋病毒/愛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對抗」、「確保環境的永續性」、「全球合作促進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是工業革命之後全球社會最重要的活動,也是人類社會合作發展的里程碑。 2015年,千禧年發展目標提出的15年後,聯合國認為各成員國因為積極的參與發展目標並擬定可行方針,加上中等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全球尺度下的社會發展有著長足進步:飢餓人口數下降、受教育人口比例持續上升。但在面對男女平權、對抗疾病等部分仍有巨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在該年度於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的高峰會,通過以千禧年發展目標為基礎,為全球下個15年發展目標,訂出「2030年全球永續發展方針」(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SDGs包含17項核心目標,涵蓋了消除貧窮、確保健康、教育、性別平等、清潔水源、可負擔能源、經濟成長、氣候行動、海洋保育、陸域生態等多個範疇。簡單的與千禧年發展目標比較,SDGs進步的地方不只是更多的關注項目,也將永續發展的責任從政府擔當,向外擴散到生產端的企業、金融、學術、能源、甚至是消費者。在這個目標之下,所有的團體與個體,都是推動全球永續目標的夥伴關係。
二、企業的自我要求:企業永續報告 往永續發展前進的道路上,政府扮演著規劃者(訂出預期目標與期程)、執行者(政府部門皆得不同任務)與指導者(立法規範)的三種角色。以多元夥伴關係思考,社會的組成份子應主動承擔各自的任務,尤其是從體系內獲得利益的商業組織。對於發展至一定規模、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企業,不單只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期待,更應該發揮企業靈活的特性,帶領社會前進。以臺灣為例,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修法,要求市值達新台幣20億以上的公司,在提出年度財報時,必須同時出具「企業永續報告」(前身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企業永續報告有三個重點項目:「環境(E)」、「社會責任(S)」、「公司經營治理(G)」,三者縮寫合稱為ESG。至此評價企業的發展不再只有財報預測,在永續發展方面的實踐也影響著未來的商機。 在報告的環境(E-ENVIRONMENTAL)面向,必須交待企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如各種污染管理、能源與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溫室氣體是全球最受關注的項目,各個經濟體宣告徵收未來徵收碳稅,迫使企業必須提早整理生產過程的排放,並努力從各個項目中找到減排的手段。在社會責任(S-SOCIAL)上,注重勞工權益、職業災害、客戶資訊安全、社區關係面向,企業把照顧勞工的成本由內部負擔,支持社區公益活動,將獲得的利潤回饋到社會之中。公司治理(G-GOVERNACE)注重商業倫理與透明、供應鏈管理等項目,知名的例子如要求供應鏈廠商使用綠色能源、原料不得使用爭議來源等,希望由企業品牌對責任的承諾,進一步推動永續發展進程。由於政府立法的正面要求、國際經濟體的壓迫,ESG成為目前企業經營的必修課題。
三、對高等教育的期待:大學社會責任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實踐場所,聚集並教育出無數的人才,而大學資源也是取之於社會,也被期待能對社會做出貢獻。比於企業社會責任,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也應運而生。對應大學的職能,大學為社會訓練人才是本身的任務,也是應當擔負的社會責任之一。培育人才之外,合適的應用人才能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諧是大學社會責任的另一個面向。實踐方式常見的有大學成員以社會賢達的角色,引導社會風氣的進步;利用產學合作等機制,將大學的專業知識帶入產業生產現場;進入社區蹲點,協助社區發掘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帶著社區克服困難。大學與社會各層面的增加互動,讓大學人才獲得解決問題的機會與歷練,社會上的困境得到解決,達成大學與社會互惠雙贏的局面。 以臺灣來看,教育部作為高等教育主管單位,成立了USR辦公室,目的在協助媒合大學與企業端、社會端、產業端合作為目標,並開拓新的視野,使大學能夠觸及更多的角落與議題;大學端也設立永續發展辦公室或任務中心,接收尋求幫助單位的需求,搓合校內資源與團隊,發揮專業知識與行動力,協助解決社會與地方的困境。來臺灣參加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的日本高知大學校長,對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註解:「以前,大學隊地方來說,像是山丘上的城堡,遙不可及。現在,我們要讓大學跟地方在同一個水平。」放開大學的身段,花時間走入社區傾聽問題,是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的最好方法。
四、ESG、USR對於臺灣地質公園發展的影響 ESG對於社會的投資,對臺灣地質公園的發展,有機會因此獲得幫助。臺灣地質公園對比於國際,屬於離開剛發跡,進入發展壯大的階段。這時的地質公園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協助臺灣地質公園建立在臺灣的發展論述、在地社區資源調查、景觀整頓、設施更新,參與國際交流等事項。如果能引入ESG計畫,長期投入資源在認養環境維持、協助留住在地青年就業、教育刊物出版與更新,不止於曇花一現的單次活動贊助。都能對於臺灣地質公園做出巨大貢獻。 USR在執行精神上,已經把進入社區列為重要項目,目前也已經有不少的教授、職員發揮個人影響力,協助地質公園業務的推展。如能加大投入的力道,達成社區與大學的直接合作,對社區資源的調查與成員的增能會有顯著的效果。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基隆和平島社區的合作為例,大學端的USR辦公室協調校方教授與學生,以課程實做或社團志工,進入社區進行環境整理、耆老訪視關懷,海洋資源調查與監測等項目,解決了社區老化導致投入人力不足的困境之外,學生獲得時間參與社區事務經驗,調查與監測資料也能作為學術研究的素材,達成社區、學校、教師、學生通通受益的多贏局面。
五、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