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因緣際會,我參加了為期五天四夜的日本地質公園參訪之旅。同行的是在全國讀景比賽中脫穎而出的高中老師與學生,以及台大地理系的師生與產官學者,一起踏上一場驚奇之旅。出發前,我曾有些忐忑,甚至想打退堂鼓,因為[地質]對我來說既陌生又遙遠,與我的生活與教學經驗幾乎無關,「讀景」更是一個未曾接觸的概念。 出發前,我們在台大舉行了一場行前說明會。我原以為會是介紹天氣狀況、注意事項、住宿安排以及如何上網之類的旅行常規事項。帶著這種心態進入台大地理系的教室,才驚覺這不只是說明會,而是一場行前教育。完全沒有提到我想像中的內容,而是由台大地理系學生,逐一報告參訪地點的地質特色與國家公園相關知識。 那一刻,我腦袋一片空白。我知道黑部立山的雪牆,卻從未聽說過稱名瀑布,也不了解火山湖,更沒見過冰川。我以為的合掌村只是點燈活動和觀光客必訪的秘境,卻不知它承載的聚落歷史意義與文化遺產價值。甚至對翡翠海岸的印象,也只是海浪與海風吹拂的浪漫場景,完全不知道石頭該如何分類。直到踏上旅程,我才發現,這不僅是一趟參訪,更是一場打開視野的跨域學習。
讀景與跨域 這趟日本參訪之旅讓我真正體會到「讀景」教育的深刻意義。它不僅是地理的探索(地質與環境),也是歷史的回顧(聚落的形成與文化差異的比較);不僅是科學的應用(地殼運動與氣候變遷),更是科技的實踐(工程設計、防火與融雪技術)。它涵蓋了文學的描寫,也是一場感知教育的實踐(觀察、記錄與速寫)。透過與日本國家地質公園的交流經驗和實地踏查,我們得以深入理解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思考: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去做?
五行(五天行程)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這五天的行程,從第一天的金澤與合掌屋開始,到第四天糸魚川大火,展現了人類與萬物如何共生共存的深刻關係。透過文物、建築聚落、考古遺址與博物館等的記錄,我們看到了人類因過度消耗自然資源而引發的種種後果——從資本主義至上的剝奪,到戰爭中的資源掠奪。人與自然應該像五行一樣相互依存、生生相息。不論五行的起源是對人內在身心調和的追求,還是對政權嬗遞的解釋,其核心強調的是德善為本、循序順道,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永續發展。從「生生相息」到「生生不息」,這五天的旅程恰好呼應了五行的概念,因此我將它稱為「五行之旅」。
金 岐阜縣白川合掌村 金澤大學的參訪、金澤名產金箔 第一天搭乘早班飛機,抵達小松機場後便直接驅車前往金澤大學。一上車,教授就開始沿途解說。對於歷史老師來說,沿路看到的不僅是海和農田,更是一段歷史的縮影。教授提到關於[日本海]的歷史爭議。金澤市位於石川縣本州中部靠近日本海一側。[日本海]也被稱為[東海],因其處於韓國與日本之間,曾引發民族國家間的爭議。為什麼叫[日本海]而不是[朝鮮海]?透過教授的講解才知道,因地理特徵的緣故,國際間大多稱其為[日本海]。地名的命名不僅是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問題,也與地理特性密切相關。這是一趟關於「讀景」的第一堂課。 來到充滿濃濃工業風的百年歷史金澤大學,我們聽取了有關其研究發展的簡報,幾乎全程以英文進行。令我驚訝的是,這些高中生毫不怯場,表現自然。簡單用餐後,我們前往今天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地——白川鄉合掌村。
木 世界文化遺產白川鄉的合掌村木造屋聚落人文與歷史 白川鄉合掌村於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其獨特的建築與聚落風貌著稱。網路上流傳的照片,多數是雪夜點燈的場景,小木屋在白皚皚大地間,宛如童話中的矮人之居。抵達合掌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長的吊橋——相逢橋,橋下溪水潺潺,兩側山林矗立,彷彿中古時期的護城河,隔開了塵世喧囂。這裡的規範保護了聚落景觀,房屋禁止租售,但2023年3月,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因村民人口老化與年輕人外移,人口已減少至1960年高峰時的20%。為維持村莊運作,考慮有條件開放外來移居,保留這片珍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上,人口遷移多因戰爭、災害或經濟壓力驅動,例如19世紀東亞的經濟移民潮:中國人赴舊金山淘金、日本人開墾北海道、追逐「美國夢」等。合掌村的建築由稻草與蘆葦鋪成屋頂,房屋結構不使用釘子,而是以卡榫與結繩固定。教授解說,房屋整修屬全村協力合作,是精神與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 村內生活彷彿靜止於百年前。房屋周圍的農田利用雪融水灌溉,展現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然而,這些百年木造房子最大的威脅是火災,因此村內設有「放水銃」進行消防演練,形成文化保存的一環。如今村內多為商店,販售手工藝品、地酒、冰淇淋、牛肉及各類零食。教授提到,「地酒」是日本的重要文化特色,透過在地天然資源,展現地域的個性與傳統。只是,這些產品的原料,有些已來自中國,反映經濟模式的轉變。 這趟參訪讓我反思:合掌村的經濟來源是什麼?人口外流是否因生計壓力?當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衝突,如何達成平衡?政府應該如何介入?開放外來移居是否為保護文化遺產的妥協?這些問題值得深思,因為它關乎文化與傳統的延續與永續發展。
水 立山黑部大雪谷(山嶽冰川地形) 路過的稱名瀑布 高浪池,以及糸魚川翡翠海岸礫石的撿拾 溶雪時馬路上的孔洞,可以快速排水 早上八點發車,教授們一上車便開始解說。途中,教授講解了明隧道的結構與功能,隨著山路逐漸爬升,兩旁的林相開始發生變化。坐在旁邊的生物科賴老師,在教授解說一段落後,向我補充說明:從南往北行進,林相由闊葉林逐漸過渡到闊針葉混合林,最後是以松、杉、柏為主的針葉林,沿途還可見到銀杏的蹤影。 自第一天開始,我便注意到四周的天然奇景。在沒有學習「讀景」之前,這些只是「漂亮的風景」,對它的紀錄也僅止於文學上的讚嘆。然而,此刻在教授的提醒下,我透過相機的長鏡頭遠遠看到了稱名瀑布。山路旁的石碑上清楚標示它的資料:Shomyo Falls "称名滝",位於中部山岳國立公園。瀑布落差高達350公尺,是日本第一大瀑布。這壯觀的瀑布由高山積雪融化而形成,即使只是遠遠一瞥,仍能感受到它的磅礡氣勢。 在行前的教育會上,台大地理系的學生曾以瀑布的地理環境因素為題進行報告。如今,透過實地觀察,書本中的知識得以具象化,令我對這片景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動。 黑部立山國家公園有「日本阿爾卑斯山脈」之稱,即便是6月,雪牆依然屹立,引來眾人驚呼。我疑惑來程中未見車潮,停車場也幾乎只有大客車,沒有私家車。原來,立山黑部採取公共交通政策,以減少車潮與人潮對環境的壓力,展現對自然保護的重視。導覽過程中,語言障礙確實增加理解困難,幸好台大學生主動擔任翻譯,而同行的臺灣高中生也以英文提問,展現了他們的國際溝通能力。 日本導覽員詳細解說了高山積雪的形成及雪牆的特殊景觀。一層層積雪中夾雜著黑色痕跡,據說是灰塵與環境作用的結果。之後,我們前往立山玉殿湧水,這是日本最高的泉水,來自斷層破碎帶的天然水源。池中散落的日幣,讓它宛如一座許願池。然而,此時我因高山反應頭痛難耐,只能緩步下山,錯過了傳說中的雷鳥——這趟旅程最大的遺憾。 下午參訪立山破火山口防砂博物館,這裡記錄了火山活動、侵蝕作用等自然過程及其引發的災害,也展示了人類應對與控制的方式。博物館保存的不僅是立山的地質與生態歷史,更提供了災害教育,警醒世人如何減少類似災害的發生。我不禁思索:這些災害究竟是自然運動的結果,還是人類活動加劇的後果?在天人之際,界線往往難以分清,但無論如何,人類在自然面前應始終謙卑。 透過博物館內的展示物,我細細觸摸、觀察並提問,從每位解說員身上汲取知識。即便歷史無法重現,博物館的存在讓過往的破壞與教訓得以傳承,彰顯其不可或缺的教育與保存價值。
土 Fossa Magna Park 大地溝公園 中央大地溝博物館 根知小學坐落在農地旁,與在地居民的關係緊密,展現了人與土地的共生連結。我們到訪時,糸魚川市市長米田徹已在現場迎接。校長準備了臺灣野柳國家公園與金瓜石的圖片作為交流開場。學生們以充滿活力的《Yosakoi Soran Bushi》舞蹈迎賓,音樂讓人聯想到臺灣老歌《素蘭要出嫁》,這段文化巧合增添了交流的趣味性。更特別的是,他們邀請我們一起跳舞,共享這份歡樂。 在搗麻糬活動中,我們感受到這種傳統體驗的文化意義。搗麻糬看似簡單,但需要彼此間和諧的節奏與力道,這是一種無聲的合作交流。活動結束時,台大地理系同學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臺灣科技業的「鎮電之寶」國民零食「乖乖」,引發在場師生驚喜的笑聲,成為這次國民外交的小插曲。 根知小學的學生們是活動的主角,從手作介紹單張、帶領搗麻糬到引導舞蹈,他們展現了接待者的自信與熱情。學校與在地居民的互助,就像家人般親密,這種緊密的連結令人動容。最後,糸魚川市與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的交流備忘錄,為此次參訪畫下重要的里程碑。離別時,學生們送上手摺的超大紙鶴祝福,居民們在門口揮手告別,豔陽下的田野與他們的笑容同樣溫暖。 午餐時,我們沿著農田小路來到下根知農地公園,涼風拂面,坐在草地上,山林環繞,夥伴們分享點滴,這裡的景色讓人聯想到印象派與立體派畫家筆下的生活畫面。此刻,眼前的田野不僅僅是風景,它是有故事、有歷史的土地,訴說著人與自然的緊密連結,為這次參訪增添了深刻的感受與回憶。 下午,我們參訪了Fossa Magna Park大地溝公園。用餐後,沿著林地進入公園,逐步揭開糸魚川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奧秘。公園以糸魚川-靜岡構造線為核心,展示了日本列島驚人的地質歷史。糸魚川構造線是東日本與西日本的分界,斷層地帶形成許多低地,古時候人們利用這些地形開闢了鹽之道,成為國家指定歷史遺跡。地理因素不僅影響地形,也深刻塑造了東西日本在飲食、文化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公園中,解說員提到構造線東側的岩石(北美板塊)有1,600萬年的歷史,而西側的岩石(歐亞板塊)則有4億年歷史,令人驚嘆。這裡還能近距離觀察斷層露頭、枕狀熔岩以及翡翠的分布。翡翠是特定地質環境下形成的珍貴礦物,見證了地質運動的演變與歷史。園區內設有解說牌,詳細解釋地質層的形成與變遷,高聳的土層牆面顯示出不斷堆積的地質年輪,為遊客提供直觀的學習體驗。 接著參觀中央大地溝博物館,這是認識日本地理與地質史的最佳場所。館內收藏了豐富的岩石與翡翠,並透過大型動畫影片生動呈現日本列島的形成過程。這些科技媒體工具,讓知識更具象化且易於理解,學習模式也更加多元。 最後,我們來到長者原考古館與遺跡公園,這是全程唯一最接近歷史的參訪點。此地是國家指定歷史遺跡,見證了日本史前文明。館內展示了大型陶罐和史前繩文文化的復原聚落。繩文文化得名於陶器上的繩狀紋飾,時間約為5,000至3,500年前。這裡的居民會從附近海岸和河流撿拾翡翠,製作飾品或工具,顯示出世界上最早的翡翠加工技術之一。 遺址位於一片森林深處,面積寬廣,遺留了幾十間房屋。我們進入其中一間復原的房屋,內部寬敞,地上有生火的土坑。姬川流經山腳,村子周圍生長著果實豐富的落葉樹,食物來源充足,居民的生活可以自給自足,其餘物資則透過交換取得。遺址中央有廣場,周圍分布著墳墓、儲藏坑、垃圾場等設施,顯示聚落的社會組織已相當成熟。 參觀過程中,有人提問:「這裡是否已經形成國家?」答案尚不明確,因為遺址中未發現具有武器性質的文物。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陶片、石斧原料與翡翠原石,推測可能存在祈禱或祭祀的儀式。翡翠和土偶並非日常用品,或許是精神信仰的象徵。 這次參訪讓我感受到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透過地質分析,我們能了解沉積物中是否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藉助科學儀器鑑定文物,判斷時間與空間的遷移背景;植物研究也能追溯人類活動的軌跡,例如透過基因描繪南島語族的航行歷史。遺址本身,不僅是史前人類生活的證據,更是文化與自然交織的見證,帶給我們跨越時空的啟示。
火 能生白山神社、道之驛、高浪池、薰衣草海岸、社區活動中心 弁天岩是糸魚川公園的地景之一,由一百萬年前海底火山噴發所 弁天岩是糸魚川公園的地景之一,形成於百萬年前海底火山噴發的巨大岩礁。經過幾天的學習,我已經能分辨沉積岩、火成岩和變質岩,也初步理解玄武岩的形成。然而,當我站在海岸沙灘,凝視地上的沙粒時,並未察覺其特別之處。教授隨手抓起一把沙粒,利用行前發的測量工具,展示了沙礫的不同粒徑——從礫石到粉沙,每一顆都記錄著地形與地質的變遷。這一刻,我深感自己知識的貧乏,也開始敬畏自然與地質學的奧秘。 遠望海的彼端,高聳著一座紅色長橋,橋的盡頭是一座紅色神社。據說,每年7至8月,這裡會舉辦海上煙火大會,類似台北的大稻埕煙火節,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這種結合地景與觀光的經濟模式,成為地方振興的重要策略之一。 稍作停留,我們前往能生白山神社。這座有著兩千年歷史的海神社,可追溯至室町幕府時代,16世紀即被登錄為國家文化資產。沿著弁天岩步行數分鐘即可抵達,途中感受到歷史與自然的交融。神社內一池清水,源自尾山的神水,象徵著神聖與純淨。四周解說牌說明神社的重要性與防火規範,偶爾可見遊客參拜,不禁好奇他們的祈願內容。 短暫休息後,我們驅車前往「道之驛」,這是日本特有的休息站,源自中國古代的驛站概念。除了為駕駛提供停留與補給,這裡也販售當地特色商品,結合觀光與地方經濟。糸魚川的道之驛以海產類產品為主,螃蟹相關商品琳琅滿目。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家店內展示了由當地職校學生設計的T恤,圖案簡潔俏皮,僅以魚骨頭為主題,展現結合在地教育與創意的成功範例。 隨後,我們來到高浪池,這是一座高原湖泊,四周山林環繞,景色優美。步道旁設有貼心的告示牌,指引最佳拍攝點,讓人輕鬆捕捉高山倒映湖中的美景。最後一站是翡翠海岸,在教授的解說下得知,這裡的石頭並非隨意可撿拾,而需申請許可。每位遊客都獲發一個石頭收藏盒及對照表,內含迷你手電筒與磁鐵,用於檢測石頭是否含鐵或具有透光性,以辨識是否為翡翠。 撿拾活動寓教於樂,讓人透過實地探索,認識岩石種類與地質特性。而岩石收藏盒的設計更是令人驚艷。盒內附有類似「闖關」的活動單張,不僅將石頭分類,還按尋找難度賦予星級與「戰鬥力」分數,例如泥岩僅有1200p,而變質岩中的輝石岩則高達8000p。這一巧妙設計融入了遊戲化學習的理念,激發了參與者的探索熱情,並依蒐集情況分為見習、初階、中級和達人四個等級,令活動更具挑戰性與趣味性。 活動結束時,我不禁感慨其設計的巧思,這種方式若能運用於臺灣的校外教學,勢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透過地質知識的傳遞與遊戲化的學習體驗,此次旅程不僅是一次觀光,更是一場深刻的教育之旅。 最後一天,由於搭乘早班飛機,我們一早便前往機場。第四天的Kitare社區活動中心參訪,成為整個行程的最後一站。這個中心的誕生,源於2016年的一場大火。當年,糸魚川市車站以北的一家中國餐廳因廚師忘記關火引發火災。由於當地多為昭和時期連棟木造建築,加上日本海的低氣壓帶來強勁南風,火勢迅速蔓延,最終焚毀百餘棟房屋,十多人受傷。解說人員展示了當時的新聞報導,畫面中火勢肆虐、居民逃離的景象令人震撼。 火災發生後,縣政府請求自衛隊協助救災。災後三年,他們以「為未來的孩子打造安全、可驕傲的街景」為目標,重建家園。2020年,Kitare社區活動中心正式啟用,成為世界各地,包含臺灣,借鏡社區重建的典範。宛如浴火重生的鳳凰,中心內設有共享廚房,吸引年輕人嘗試創業、學子共同讀書、居民參與活動。這場大火雖帶來毀滅,卻也讓社區彼此連結更深,形成緊密的命運共同體。 參訪結束後,我沿著糸魚川市北區車站漫步,手捧支持在地商家的冰咖啡,街道整潔而寧靜。回到車上,遠眺海洋的開闊與美麗,內心卻有些沉重。那火災的影像,與共享廚房裡年輕人沖泡咖啡的身影交錯浮現,感慨萬千。
這趟參訪的一大重點是見證臺日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以及糸魚川市與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的交流。儀式簡單隆重,能參與其中是莫大的榮幸與感恩。特別感謝林俊全教授的協助,他在晚宴中勉勵我們:「不要感謝我,請將這份感謝用在教育上,好好教我們的學生。」當下,我們所有人都紅了眼眶。 此次參訪匯聚了來自臺灣各地的師生,因「讀景」比賽相遇,共同合作學習、跨域討論,並在教授與政府單位的支持下完成交流。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穫返程,行李變重了,不僅因翡翠海岸的一盒石頭,還因這五天所承載的責任與使命。
這五天,是冰與火的洗禮,也是五行的循環相生。在星空夜晚與自然環境中,我們汲取知識與啟發。期待未來的「讀景」活動競賽中,再次與大家相遇,延續這份跨越國界的學習與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