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於2018年成為第一座地方級地質公園後,持續向國家級地質公園認證邁進,並期以地質公園的認證精神,將在地解說服務品牌化。在地質公園協會與各社區、風景區管理處、連江縣政府的合作下,至今已辦理兩梯次之解說員訓練課程。當地居民在淡季期間利用時間進修,並因應不同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最後再一起透過野外實察的方式,瞭解如何在野外進行解說。
第二梯次解說員訓練於南竿辦理,有30位參加。40小時的課程、包含8小時的野外實察,另外加上兩小時的測驗。內容包含: 1.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2.馬祖海洋地景及其傳說 3.地形學原理、地表的作用、馬祖的地質與地形 4.生態學概論、認識鳥類、馬祖的生態環境 5.馬祖海洋歷史文化遺產與古蹟、地質學原理 6.辨識造岩礦物、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 7.臺灣地質公園介紹、地質公園的理想與實踐 8.解說理念目的技巧、解說材料與實務
於四月10日辦理之初級解說員野外實察,除了參加課程的學員,尚有多名已通過初級解說員認證之學員同行,新舊學員間的互動,令人期待。
出發前,主講的林老師向學員說明「地質公園」的名稱由來、文資法對地景保育的意義,更以地質公園之四大價值,強調解說員的重要性。在規劃解說服務方面,更以環境教育的角度切入,建議各位學員以一個區域據點,規劃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協助完成環境教育的解說課程。
以南竿為例:可安排0.5小時先在遊客中心藉多媒體解說,再移至室外,前往北海坑道、大漢據點、官帽山、仁愛村、鐵板沙灘等地進行解說,最後再以0.5小時之討論、學員回饋作總結。在最後階段,解說員可透過討論,協助學員把新知、新概念,內化為環境素養與觀察力的提升。
此次南竿的解說課程,就是以南竿遊客中心為中心,步行至北海坑道、大漢據點及官帽山後,回到遊客中心午餐。下午則搭車至其他景點進行課程。
解說時,透過「讀景」的方式,分地質、地形、生態、文化等四個層面解說,是本次訓練課程的重點。地質地形的資訊,建議學員可針對主題充實自己的解說內容,例如地形學原理、地表的作用、馬祖的地質與地形、臺灣地質公園介紹、地質公園的理想與實踐。
馬祖風景區管理處主任許廣宗特別提醒學員:在進行解說時,記得可以與當地的生活經驗結合,因為馬祖的地景有其特色,與台灣其他地方,不盡相同,可以增加許多旅遊的體驗。例如:馬祖曾經廣植地瓜」,主要還是跟當地相度貧瘠的薄層土壤有關。
整個解說課程中,學員學習如何觀察地景的要領,並複習過去室內課程的內容。諸如: 1.岩脈:例如:三色岩、斑馬岩、凝灰 岩。解說重點可放在:形成原因、形成時間、組成成分的差異。 2.馬祖的土壤層薄:解說時可由此切入: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地區皆有豐厚的土壤,馬祖地區因為土壤層薄,所以常只能種植地瓜等容易生長的作物。 3.火成岩的節理:解說時可加入防災的題材,將節理與山崩連結,並與其他地方比較。例如:馬祖少地震,因為以火成岩為主,相對邊坡比較穩定。但火成岩的節理也是較容易風化的地方,崩塌容易有此開始作用。避免解說內容枯澀難懂,可找岩石露頭,延伸說明斷層有分正、逆、平移等三種,並說明其原因。 4.海岬是馬祖最常見的海岸地形。解說時可用「強者出頭」的口訣增加印象。並以沿海的軍事據點、官帽山、東引海現龍闕、海蝕洞等地景說明概念。 5.岩岸的概念: 解說重點1:帶領聽眾思考「東引的海岸為什麼沒有沙灘?」再說明泥沙無法堆積的原因。再延伸介紹馬祖的海水搬運作用、內營力外營力的概念。 解說重點2:帶入海岸線後退的議題,或延伸討論其他案例。例如:金門挖沙填海造成海岸線後退問題。 6.植被:解說時可先介紹生態系,再找十種代表植物、動物介紹。南竿的官帽山,就是一個生物多樣性的代表地方,非常適合解說生物多樣性的地方。 7.動物:馬祖有許多的生態,適合一些動、植物的生長。例如:燕鷗、大坵的梅花鹿。可說明形成其生態特性,並說明分布地點、季節與原因,也可以凸顯地方特色。 8.文化資產:解說素材可包含:相關故事、重建與維護過程。
因此在有關人文的解說方面,解說主題可包含:戰地、飲食、古蹟(包含廟宇、古厝、坑道等)。例如: 1.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實察解說: 坑道具有戰地政務的紀念意義。由北海坑道入口的解說牌作為起點,並介紹坑道內注意事項。包括坑道內的潮汐、洪水位線、開鑿方法,乃至於戰地文化。 北海坑道及大漢據點中間的澳口與礫灘,亦為深度旅遊的一大看點。解說素材包含:觀看藍眼淚;潮間帶特色;當地的古地名與地形的連結;礫灘的形成與坑道開鑿的關係;礫灘的形成與防波堤及東北季風的關係。 2.官帽山實察解說: 解說重點可包含:官帽山與當地居民的關係、藍眼淚的由來、落日亭、鄭和的航道,以及沿路的植物與居民生活關係。諸如:麥蔥與當地生活、瓊麻的軍事角色、大花咸豐草的由來、作為藥用與燃料的植物與早期居民的生活等。 3.津沙聚落解說 從涼亭眺望聚落解說後,沿著步道往下進入聚落的巷弄,津沙聚落內的天后宮有著馬祖少見的黑臉媽祖。最後來到海邊,仰望古老的階梯,以及老師傅精湛的砌牆技術。短短幾百公尺,道盡津沙聚落的興衰。 津沙海灘有著細緻的石英沙沙灘,淘選度良好,顆粒大小一致。夏天適合親子戲水。< 4.秋桂山海岸解說 除了斑馬岩的地質解說,這裡有許多當地居民的兒時記憶。講解海上的養殖景觀、牡蠣(蚵)及淡菜的最佳品嚐季節、東北季風如何影響植物的生長與生存等,都是吸引人的重點。 5.馬港天后宮解說:主要的解說重點包含:戰地文化及媽祖信仰。戰地文化還可透過居民的兒時記憶,串連戰務時期軍演的經驗、各種軍事設備的介紹等。民俗文化方面,可分為媽祖信仰與馬祖的文化祭典活動介紹: 其一,馬祖有最高的媽祖雕像、登上最高峰的神像、媽祖靈穴。天后宮周圍亦被規劃成媽祖文化園區,可搭配導覽。 其二,馬祖文化祭典活動眾多,其中以秋天為高峰。包含牛角的成年禮、鐵板媽祖九月九升天祭。
除了地質、地景、生態、文化知識,解說員也能在自己的產品中添加亮點,協助顧客享受馬祖之旅,所以解說員的服務,是有加值的意義的:
其一,是透過教導攝影技巧,提升旅客的審美經驗。例如:在行前教導旅客如何拍攝藍眼淚,讓他們盡興而歸。
其二,是透過在地美食打動旅人,其中還需要考量各地飲食習慣,尤其未來可能需要配合國際旅客,提供個人套餐。因此學員除了挑選代表美食之外,還可以思考如何陳列菜單、餐桌配置等,增加馬祖的旅遊體驗。
其三,學員成為解說員後,將成為一粒種子老師,除了教育遊客,不妨也與社區居民分享新知,帶動更多社區參與、推動地景旅遊。
訓練課程結束後,馬祖風景區管理處主任許廣宗與學員共勉中提到:作為旅遊品牌,地質公園追求的是讓旅客意猶未盡的體驗,爭取長尾理論中的那條尾巴——儘管遊客人數不多,但來過的人都喜歡再來。或許可以做為此次訓練課程的註腳。
馬祖地質公園協會會長——林俊惠校長更勉勵各位完成40小時課程的夥伴:一同推廣地質公園,讓馬祖精彩的地景、生態、文化,在旅人心中盪漾出一片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