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地景保育工作竟然已經30年了。這個跟自己的學術生涯,幾乎完全重疊的工作,讓自己深深覺得,這不是一個一般的研究計畫,而是已經變成一個使命感的計畫。 嚴格說起來,地景保育30年是指地景保育通訊發行30年。這份通訊記錄了過去30年的地景保育過程。而地景保育的概念,從一開始鮮為人知,慢慢成為保育的亮點,到成為世界運動,的確也見證了整個地景保育運動的發展過程。
二、地景保育的任務 地景保育計畫從1994年開始推動,地景保育網是重要的工作項目。那時候不但是國內還沒有認知到這個保育運動的意義,國際社會也沒有像今天有許多的相關地景保育的概念。 從那時候,地景保育通訊,被納入地景保育計畫的一個子計畫。做為地景保育教育宣導的任務。整個地景保育計畫是由台大地理系的王鑫教授主持。 筆者參與地景保育相關計畫是在更早一年,幫林務局辦理地景保育人員訓練班。猶記那時候曾經向林務局的長官說明,要能對地景保育相關概念有一定的素養,可能需要密集課程,五天的集訓選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天祥青年活動中心進行。那時候的學員包括今天的新竹分署夏分署長,以及後來擔任保育組組長、農航所所長的管立豪。經過快30年,當年學員的認真程度,令人驚艷。那時候不流行期末測驗,但大家都戰戰兢兢。雖然有許多學員並非地理、地球科學的背景,但能藉此機會瞭解地質、地形的概念,慢慢形成瞭解對地景保育概念。這也就發展出當王老師的地景保育計畫開展時,每一年都有辦理地景保育行政人員研習班,做為工作項目。 之後隨著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納入地質公園。自然地景部分的中央主管機關仍為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通訊裡也多了許多有關地質公園的內容,成為讀者瞭解地質公園的另一管道。地質公園的理念是由下而上的推廣、認同、參與的工作。從2016年開始入法至今,已經有10個地方級的地質公園通過。而更早之前,已於2011年組成網絡,成員彼此藉網絡會議,瞭解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等工作與經營管理。每年兩次的網絡會議提供互相觀摩的平台。迄今舉辦了26屆的地質公園網絡會議。這些點點滴滴,也說明地質公園、地景保育工作的階段性成果。 從1997年開始,通訊內容已成為保育網中,重要的資料庫。地景保育通訊從第7期開始,每期有40張照片。慢慢累積至今,初期都是以幻燈片利用雷射印刷品質的掃描方式印刷,同時也登錄於地景保育網。後來由於數位相機的畫數快速進步,後來多以數位相機攝影,因此也由幻燈片進展到數位影像,相對也增進許多照片因為要掃描而減損的效果。30年下來,超過2800張的照片,變成資料庫裡很重要的影像資源。 30年來,臺灣歷經了許多的災害,保育通訊也記錄了許多的災害,從1996年的賀伯颱風開始、1999年的集集地震、2004年的敏督歷颱風、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以及隨後的幾次花蓮大地震,都是通訊裡的照片專輯的主題。有些在管制區內,常無法即時獲得第一時刻的資料。但整體而言,這本通訊的照片,相當程度記錄了臺灣過去發生的災害事件。 過去30年的紀錄裡,最值得說明的一件事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納入95課綱暫綱中,納入地景保育、99課綱中更納入地質公園的概念。相信這是國家向下扎根的永續工程。讓下一代能透過地景保育、地質公園的概念導引,認識更多自己的土地,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教育工程。在2006年與2010年慢慢將這些概念納入課程標準,筆者認為這是國家永續發展的重要工程。直到今天的2025年,透過臺灣地質公園學會,已經辦理了5次的高中生讀景比賽,除了提升高中生練習讀景的課程,添增自己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內容。並募款將特優的孩子們帶去日本考察,瞭解他山之石。期待為下一代的扎根工程,能有更多社會大眾能接棒、支持。 整個團隊面對臺灣發生的天然災害或重要的地景保育議題,都必須保持高度警覺。相信這也是參與過的同學、助理很難忘懷的經驗。的效果。除了國際研討會外,地景保育通訊也陸續推介地質公園的進展以及國外的交流成果。 從2005年來,整個團隊還參與過許多的國際會議。從2005年的澎湖世界遺產與地質公園會議,到2009、2011、2017、2019、2023、2025年,辦理了許多次的國際研討會,主要的目的也是推動地景保育的國際接軌,能讓成果為國外所瞭解。這些研討會要特別謝謝除了林保署的長年支持外,內政部營建署(今改為國家公園署)、觀光署、海保署與地質調查與礦業管理中心的支持,讓每次的國際研討會,達到預定的目標。 地質公園運動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的世界遺產、人與生物圈計畫之後,重要的一步。希望世界上雖然不是世界遺產名錄的地區,但具有一定的地景、生態與文化之美的地區,藉著地方的認同,並由下而上的推動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地方參與的工程。這樣的運動,短短的20年間,就有213個世界地質公園成立,分布於48個國家。這樣的增加速度,由於世界各國的響應,也比前兩個世界遺產、人與生物圈等聯合國計畫的推動,更加快速。 地質公園計畫在臺灣的推動,從2011年開始有網絡計畫,至今舉辦了26屆地質公園的網絡會議,每次提供各地質公園一個共同交流、成長的平台。各地質公園能在這裡共同成長,並能一起推動地方的保育運動,甚至有各地質公園的產品的行銷與教育活動,相信這些都是重要的成果。
三、後記 即令地景保育工作已經推動30年,所有的努力成果看來仍是有限。雖然地景保育的概念,也於108課綱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納入。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讓地景保育的概念成為基本的公民素養。也希望這些資料庫,可以繼續充實,嘉惠更多的國人、孩童。同時也期待於國際接軌的努力,繼續讓國際社會看到臺灣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