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至19世紀的科學探險中,攝影技術尚未出現或普及,因此手繪是唯一能即時、細緻捕捉現場細節的方法。地質學家與博物學家多仰賴手繪記錄現地觀察,當時探險裝備簡陋,未必有專業畫家隨行,許多探險者便親自以筆墨素描地形、岩層與動植物,即使筆觸略拙,卻能真實傳達當下的所見與情感。 部分計畫中,畫家得以成為正式成員隨隊出發。例如美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John Wesley Powell 的探險隊便有畫家記錄科羅拉多河流域的地貌與生態,留下珍貴圖像與資料 作品兼具藝術性與科學價值,並成為後續研究、物種鑑定與地理分析的重要依據。至今,許多自然與藝術相關學科仍延續此傳統,鼓勵學生以手繪觀察自然,培養細緻的觀察與紀錄能力。
一、關於現地草圖/田野速寫 Field sketch / Field drawing(田野速寫/田野繪圖)是研究者在野外根據觀察快速繪製的地形、景觀或地理現象的手繪圖,強調現場觀察與即時記錄。這種速寫用於捕捉現場的空間關係、地貌特徵及環境細節,是傳統地理田野調查的重要工具,有助於理解和記錄地理環境的實際狀況。
二、有相機為何還要現場速寫? 如同常見的植物學分類插圖一樣,地理的現地速寫也是透過視覺圖像來傳達地質或地景知識,使其比文字描述更為直觀、精確。 另外,相機雖然方便卻難免受制於天候,而素描可彌補攝影受到光線或甚至現地植被的干擾,讓重要地質構造得以清楚呈現。這有助於學生理解或教師的說明,釐清該地作用構造或演進過程,亦能讓不同的研究者理解和交流地質資訊。
三、田野速寫、科學繪圖與美術寫生的異同 許多人不敢提筆,很常是在成長階段因繪畫美醜評論後,產生的挫敗感,但事實上每個兒童天生都會塗鴉,只要放下擔憂,便可得知田野速寫是每個人都能進行的,也是獨一無二的個人紀錄。 藝術與科學兩者相輔相成。以下是美術創作、科學繪圖(植物礦物)與田野速寫三者緣起與異同整理簡表(詳見表1)。
四、地理田野速寫的基本原則 進行地理田野速寫時,有幾項基本原則可以給大家參考: 先求準確再求美觀:首要目標是準確地記錄觀察到的地質現象、地景的空間位置。這包括岩石的顏色、紋理、構造、礦物組成等,所以如果能夠準確記下現地資料,就算是單色也是很棒的速寫。 先觀察再下筆:地形速寫是一個表達空間關係與資訊的過程,所以須進行重點篩選,確定主角繪製範圍後,可先繪製天際線或重要的物件位置,作為定位標準。 比例:安置相關位置、大小。不同地質或物件之間會有比例關係,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可使用田野筆記中的格線加以輔助,避免誇大。 簡要:決定要描繪的地形地貌後,紀錄其特徵和構造關係,其餘不必要的細節可加以省去。 標題、日期與說明線:每張紀錄上應包含註記,例如地名座標、方向、比例尺、座標等,若有地質要素或角度等資訊更需紀錄。亦可註記說明重要資訊。
五、地理田野速寫的重要分類 根據素描對象和目的,與地理最相關的幾類速寫4大致包含地景素描(Landscape and Outcrop Sketches)、地質構造素描 (Geological Structure Sketches)、地質圖與剖面圖素描(Geological Map and Cross-Section Sketches)。一般學生較常會用的是第一二項,本文以第一類地景為例,簡要說明其記錄要素與步驟。 地景素描(Landscape Sketches)主要描繪大範圍的地形地貌,並將地質構造置於其中呈現,可顯示出山脈、河流、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之間的空間關係,讓觀察者對區域地質有一個整體概念。其重點強調地形的整體形態、主要地質構造的分布、以及植被與地質的相互作用。以下為幫助初學者入門的建議步驟與示範,可運用簡易的定位與輪廓線技巧,輔助表達地形地物的位置及尺度。 田野素描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需要高超的美術技巧,更不是寫生比賽。速寫過程的重點在於現地的觀察、選擇要繪製的對象,以幫助理解地質環境。繪製完畢後,最後可使用線條連接到每個地理特徵加以文字標記即可。 繪製的步驟大約如下:
六、地理田野速寫的用具與注意事項 在進行地理田野速寫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使用合適的工具:使用鉛筆、橡皮擦、比例尺、指南針等必要的工具(油性筆可防水)。建議初學者不必攜帶過於繁複的工具,簡潔較易上手。 選擇合適的紙張:可以使用有硬殼的筆記本,便於記錄和攜帶。若要上色,建議使用磅數較高的紙張。若使用一般市售筆記本,可選擇有格線輔助尺寸,但因吸水能力一般較差,可用色鉛筆簡易上色即可。 上色:並非所有紀錄都需要上色,例如礦物學圖像有時不需上色也足夠。若要上色,可使用現地觀察到的實際色彩稍作強化即可,初學者若不熟悉用色時,選擇重點上色(樹或海洋)即可,避免喧賓奪主。 陰影與線條:不同的線條會有不同的感受,繪製者可使用不同線條呈現不同的岩石質地或結構。而陰影表現要適度,避免造成讀圖干擾。
七、讀景:藝術與科學 許多科學家因對自然與世界的好奇而展開探索,而大自然也是許多藝術文學的靈感泉源。在科學與藝術的交會之處,大自然激發人類對地球運作機制的理性探問,也催生感性的藝術表現。在造物主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能以自身的觀察,進行屬於自己科學或藝術的詮釋與表達。無論是將地貌轉化為具有情感與美感的畫面,或是透過觀察分析,揭示地球歷史的深層脈絡,皆能正向的促進人類對地球環境的感知與情意,深化對地方地景的理解與連結。 曾聽林俊全教授講述法國的象鼻岩(L'Aiguille d'Étretat)因印象派畫家莫內的畫筆與小說家盧布朗筆下的亞森羅蘋<奇巖城>,使其從自然岩體轉化為享譽國際的文化地景,成為「文化意義賦予自然地景」的經典範例。此現象反映出,自然景觀在藝術與文學的詮釋之下,得以承載更深遠的象徵意義與跨世代的文化影響力。 地理田野速寫是地理戶外讀景時,一項良好的技能與工具。希望透過這個簡易分享,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地理田野速寫的原理、方法和應用。這不僅是記錄工具,也幫助參與者重新打開五感,在3C產品充斥的年 代,也可幫助學子打開五感,拿起筆走進田野多些觀察並留下記錄,跨越科學與藝術邊界,領受更多自然的啟蒙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