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加入地質公園學會,我的世界彷彿被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過去,我只是匆匆行旅的過客,對於腳下這片土地的奧秘,知之甚少。然而,隨著一次次地質網絡會議的參與,以及走訪台灣各地地質公園的經驗,我逐漸領悟到,旅行的真正意義,並非僅僅是欣賞風景、品嚐美食的過程,而是與大地進行一場深情的對話,是一次跨越風景與文化的深度探索。 我不再是走馬看花的遊客,而是化身為一位孜孜不倦的旅人,渴望透過手作體驗、與在地居民的交流,更深入地了解這些自然景觀。
一、火山灰的智慧:櫻島的禮物 在櫻島,我見識到火山灰的無限可能。當親眼見識火山噴發的剎那,只有讚嘆造物的神奇。那種震撼,是任何影像資料都無法比擬的。櫻島的居民,將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轉化為生活中的智慧。我們沒機會一見的櫻島產品,如:以火山灰製成的陶瓷、肥皂、保養品等等,不僅是實用的生活用品,更是蘊含著火山質地痕跡的藝術品。 我在櫻島買了一個玻璃罐裝的火山灰,看著細緻的灰燼,想像著它曾經翻騰於炙熱的火山口,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火山灰的價值被發揮到淋漓盡致,這讓我思考,臺灣的火山地景,是否也能有更多元的利用方式?
二、溫泉的呢喃:霧島的詩篇 霧島,一個擁有豐富火山地形與溫泉的地區,屬於霧島火山群。我特別喜愛霧島遊客中心的繡品別針,那些以火山、溫泉、森林等自然元素為靈感的作品,精緻而充滿文化韻味。這些別針,不僅是精美的裝飾品,更是霧島地景的縮影,讓我彷彿能將霧島的美景隨身攜帶。 這也激發我靈感,是否也能在富岡地質公園開發類似的產品?富岡擁有豐富的海洋地景,例如海蝕平台、豆腐岩等,若能將這些特色融入文創商品,不僅能增加遊客的購買意願,也能讓更多人認識富岡的地景之美。 在霧島,溫泉文化已成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利用溫泉資源,開發出溫泉礦物皂、溫泉水護膚品等特色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讓遊客能將溫泉的療癒力帶回家,也展現了霧島居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霧島遊客中心,提供以櫻島火山噴發剪影為主題的紀念章,以及融入當地地景的紀念章。每一個印章,都像是一首大地的呢喃,訴說著霧島的浪漫與詩意。這些印章,不僅是旅途的紀念,更是我對霧島地景的深深眷戀。
三、岩石的絮語:雲仙的傳奇 雲仙,一個以溫泉與火山活動聞名的地區,屬於雲仙火山,由多個火山和熔岩穹丘組成。這裡的地質特色,體現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上。雲仙地區的溫泉文化歷史悠久,早在江戶時期就已廣為人知,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前來泡湯。這些文人墨客,在雲仙的溫泉中,找到了靈感,創作出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我見到以餐盤盛裝當地各種岩石,並標註岩石的種類,是一個很有趣的呈現方式。這讓我想到,富岡地質公園在帶領地質方面的環境教育,就欠缺了活潑生動的帶領方法。若能再細細討論,或許也可應用於環境教育之中。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互動式的地質遊戲,讓遊客透過觸摸、觀察、比較,更深入地了解富岡的地質特色。
四、五感的盛宴:小浜的奧秘 小浜地區的地熱資源豐富,屬於阿蘇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複合火山之一。這裡的足湯,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 我在小浜體驗了溫泉足湯,感受來自大地的溫暖。溫熱的泉水,洗去了我旅途的疲憊,讓我感到無比的舒適與放鬆。這讓我體會到,地熱資源不僅能提供能源,也能帶來身心靈的療癒。 小浜還提供許多與地景相關的五感體驗活動,如觸摸火山岩、聆聽地熱噴泉的聲音、感受硫磺與溫泉水的氣息、品嚐地熱蒸煮的食物。這些五感體驗活動,讓我更深層次地感受自然的奧秘,讓我與大地建立起更緊密的連結。 阿蘇地區的火山活動,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利用地熱資源,發展出獨特的農業和飲食文化,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
五、日本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的啟示 根據林俊全教授發表於地景保育通訊:日本的國家公園有兩大類,一為國立公園,一為國定公園。國立公元法成立於1931年。於1934年成立瀨戶內海、雲仙、霧島、阿寒、大雪山、日光、中部山岳、阿蘇等八個國立公園。主要的是重要的傳統名勝、古蹟,以及山岳、火山等原始的自然、人文景觀[1]。 在日本,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的旅遊模式,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它們不僅擁有完善的遊客中心、豐富的解說牌、多樣化的體驗活動,更注重在地文化的融入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例如,在日本的國家公園,遊客可以參加生態導覽、自然體驗、文化交流等活動,深入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而地質公園則透過地質解說、地質體驗、地質藝術等方式,讓遊客認識地質知識,感受地質的魅力。 此外,日本的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還積極推動永續旅遊,鼓勵遊客選擇綠色交通、使用環保產品、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這些成功的經驗,對臺灣的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可以學習日本的旅遊模式,打造更完善的旅遊設施,開發更多樣化的體驗活動,加強在地文化的融入,推動永續旅遊,讓臺灣的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六、地景藝術的靈感:自然的啟示 除了地質紀念品,這趟旅程還讓我發現了以地景為靈感的藝術創作方式。 許多地質公園推出素描系列的紀念品,如印有當地景觀的毛巾,或是以石紋為靈感的刻章。這些手作體驗,不僅讓人們能夠記錄旅途中的風景,也是一種地質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自然環境。 絹印技術,則讓地景的紋理與形象得以轉化為服飾設計。在某些地質公園,我發現了印有火山口、溶岩流等圖案的衣服與手帕,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對當地地景的一種致敬。 這些藝術作品,讓我感受到地景的無限魅力,也讓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
七、保育的使命:大地的呼喚 旅行的意義,不僅是欣賞風景,更重要的是如何了解與保護這些風景。地質公園的建立,正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欣賞自然奇觀的同時,也意識到其珍貴性與脆弱性。 自2000年來,野柳地質公園陸續和中國、日本各方的地質公園所簽訂的「姐妹公園」、「友好公園」,透過頻繁交流彼此學習,也讓遊客認識更多世界地景。不禁思考,富岡地質公園是否也能透過締結「姐妹公園」、「友好公園」連結世界的觀光和旅遊趨勢,讓遊客能以更舒適而自在的身心旅遊東海岸,感受與海洋地景共鳴的美好旋律。同時,透過雙方的交流與推廣地方文化,實踐地質公園永續經營的核心精神。彼此的互動上,透過前往實地觀摩,學術研究、管理技術、及教育與推廣方式的交流,提升園區的旅遊品質,或邀請對方前來園區活動設攤,攜手帶動彼此在觀光旅遊的曝光度,促進全球遊客與地質迷的足跡交匯,讓更多人認識多元的地質景觀,體驗知性的地質之旅。
八、結語:與大地共生的美好 透過這趟旅程,我不只蒐集了旅途的回憶,學習了地質知識,體驗了地質文化,更參與了地質保護。我深刻體會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