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於4月18日下午在國立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辦,這次網絡會議有來自9個地質公園社區、林務局、觀光局、國家公園及縣市政府等單位約100人參加。會議中先進行2場演講,接著為地質公園網絡分享,這次分享的主題為地景旅遊。
第一場演講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夏組長榮生演講「臺灣地質公園的指定」,她從1982年文資法立法「自然文化景觀」開始說明臺灣地景保育推動的歷程,包括地質公園的成立、法規修正,如2016年7月27日修正公布施行的各類文化資產,讓大家對台灣地質公園及地景保育推動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接著說明地質公園的指定基準,她強調臺灣推動地質公園,是由下而上,必須具有一定的國家制度;地方級地質公園指定管理後,應提供資源調查,地景點的說明、有系統的推廣教育與宣導等等的工作。接著說明國家級地質公園應具備要件及臺灣國家級地質公園評估表評估的內容。他說地質公園最重要的保護主體應放在核心區,核心區可以文資法的「自然保留區」或「自然紀念物-特殊地形及地質現象」搭配或以其他法令搭配(以不影響人民權益為前提)。最後,她說2018年是地質公園元年,臺灣第一個地質公園完成公告。2019年後的故事,正在你、我手中持續發生,每個人都有責任讓地質公園推動更順利,也特別提醒那些還沒有動作的地質公園要加緊腳步了。
第二場由台灣師範大學王文誠教授演講「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與展望」,他說2004年2月,「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誕生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旨在保護和妥適管理地球上的地質遺跡,並利用這些擁有優秀遺跡的地區作為永續發展工具。過去15年中,透過網絡和在地社區的努力,第一、在優秀地質襲產地的保護、保育和管理;第二、在建構基礎設施和地景旅遊服務;第三、在環境教育;第四、在地方發展、和為偏遠地區年輕人提供新的工作與創造新的機會,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取得了具體成果,營造了偏遠的驕傲(rural pride)。接著他以保加利亞貝洛格拉奇克世界地質公園、日本糸魚川及韓國濟州島推動地質公園的經驗來提供大家參考。他說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球科學部主任Wolfgang Eder提到「地質公園並非石頭,而是人文、而是社區;檢視地質公園的發展必須檢視社區,是否社區的居民為該社區感到光榮感,是地質公園發展的最重要指標」。最後,王教授說地質公園的推動是為了保護與管理我們共同的家園,為了建構優質地景旅遊,為了提供良好的環境教育園地,為了我們年輕人偏鄉的發展機會,也為了營造我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營造我們共同的「偏遠的驕傲」,且讓我們與地質公園一起攜手,一步一腳印和每一個「臺灣地質公園網絡」一起前進。
接著進行台灣地質公園網絡分享,首先由馬祖津沙社區莊順福先生分享,他說馬祖的特色是老酒的故鄉、以媽祖(天后宮)為主要的信仰,傳統閩東式的建築聚落,又稱為會呼吸的房子以及藍眼淚等,這些都是馬祖發展地景旅遊的目標。鼻頭龍洞地質公園由東北角管理處林佳峰技正來分享,他以圖片說明地質公園的主要活動有登山健走、奇岩導覽、潛水、攀岩、水上活動等。目前他們的地景旅遊也結合運動觀光、紫斑蝶生態等。
野柳地質公園由新空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劉建麟專員分享,他介紹野柳地質公園遊客量的狀況,103年超過300萬人,之後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去年則降為240萬人左右。接著介紹使用GPS軌跡資料推估遊客空間分布,得出野柳地質公園一整天當中不同時段遊客位置與密度,以及野柳地質公園華語解說SOP最適時間分配之規劃。這些成果主要作為提升旅遊品質的參考,後續也將持續進行野柳地質公園承載量研究計畫及數位導覽系統規劃。
草嶺地質公園由草嶺國小鄭朝正主任來分享,首先他說明草嶺十景的規劃構想以及各景點的特色,草嶺地景旅遊規劃成三個部分,沉積岩層中的化石資源、清水溪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地形以及崩塌作用形成的山崩地景。同時也持續在規劃草嶺的人文、產業與生態旅遊,最後分享許多草嶺的美景及生態照片,歡迎大家加入草嶺粉絲團。
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由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王美欣主任來分享,她說過去雲嘉南是曬鹽的場所,現在不曬鹽改曬海味。很早以前,馬沙溝即盛行曬土魠魚,冬至到農曆過年這段期間,來自澎湖的土魠魚,切片後以薄鹽醃漬,一片片吊掛在大太陽底下。除此之外海有火燒蝦、虱目魚等等,這種場景成為當地具有特色的人文地景。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由澎湖縣農漁局白又文小姐來分享,她說澎湖海洋地質公園預計在107-110年間依法完成澎湖地質公園指定公告,並輔導在地民間團體或社區居民由下而上推動地質公園。接著她說明地質公園規劃的架構以及推動的成果,其中包括環境及遊憩行為的監測、辦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