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東縣卑南鄉的利吉村與富源村,擁有臺灣島形成重要意義的利吉混同層(利吉層)及惡地地形景觀。1994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擬訂「地景保育統籌計畫」中登錄為特殊地質地形保育景點,並經由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地景保育小組」評鑑為我國國際級的地景景點。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了「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及「從世界各地整合一些國家性或國際性的地景景點」,以地質公園 (geopark)的概念來提倡與宣導,作為地球環境保育的整合目標。
在此一國際地景保育的潮流之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林務局)從2010年開始積極推動我國地質公園,臺東利吉惡地地質公園在此緣由下開始進行相關工作,並在2011年全國地景保育研討會成立的臺灣地質公園網絡,與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北部海岸地質公園(含野柳、鼻頭角-龍洞地質公園)、草嶺地質公園、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和馬祖地質公園,成為首批加入的6處地質公園之一。
自2010年推動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以來,辦理了相關工作並累積了一些成果,包括: (1)召開權益關係人會議:推動利吉惡地成為地質公園的過程,依循地質公園在地參與(社區參與)的核心精神,邀請當地社區居民、社區協會幹部、在地小學、臺東林管處、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台東縣政府農業處召開權益關係人會議,以宣導地質公園的理念、目的、推動方式與年度工作事項,並瞭解各權益關係人對地質公園推動的想法及可配合的事項; (2)資源盤點:進行社區協會幹部與民眾訪談,並與社區一起進行資源的調查與盤點,以瞭解利吉惡地地區擁有的地質、地景、人文歷史、生態、農特產特色,作為地質公園可應用的資源; (3)社區培力:進行地質公園種子解說員培訓、生態、人文歷史與環境教育課程訓練、小小解說員及鄰近國高中地質公園培訓等,期能藉此瞭解自身生活與生長的土地,介紹自己家鄉的故事; (4)社區交流活動與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為了持續增進社區居民對地質公園推動的動能,瞭解國內、外地質公園推動的經驗交流作為參考與借鏡,同時每年均辦理社區交流活動與參與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5)地質公園宣導品製作:為了推廣地質公園,增加在地元素與特色,進行利吉惡地地質公園LOGO設計並製作摺頁、明信片、圖章、提袋及書籍; (6)地質旅遊規劃與推動:地質旅遊為地質公園的四大核心之一,也是增進地景保育功能與促進地方經濟的重要方式。在完成社區培力,透過遊程設計與活動進行,來達到地質公園設立的目的; (7)地質公園產品設計:為了展現地質公園在地資源及農特產品特色,設計地質公園產品來吸引造訪的遊客,並增加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目前製作有芭樂、釋迦、金鑽牛奶果等多種地質公園產品。
在積累了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推動的經驗及成果,同時藉由國外學者推動經驗分享、參與國際研討會及國內外地質公園參訪交流學習之後,利吉地質公園的推動仍有許多需要精進的地方。另一方面,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16年7月通過修法,將自然地景中增列地質公園,使地質公園成為法定名詞;2017年7月公告了「自然地景與自然紀念物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以實質推動地質公園與自然紀念物的提案、劃設、經營管理維護等工作,使地質公園的推動,更具有動能與目的性,值得全民一起來設立地質公園。以下對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提出一些經營管理與規劃的構想,作為未來推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