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Search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活動與演講
地景保育新聞
其他訊息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新聞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地景登錄點檢索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線上活動報名
地景小知識
資料下載
地景保育出版品
其他表單下載
網路資源
國內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國外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地質公園組織
學術網路
其他影音資源
下載
首頁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返回上一層
:::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
地景幻燈片第11期(地景保育通訊第17期)
東部沿海幻燈片專輯
由花蓮觀看南邊的海岸山脈,照片中央部分是花蓮溪出海口的位置。海岸山脈是菲律賓海板塊的一部份,由於構造運動的緣故,使部分的菲律賓海板塊被推擠而隆起,形成台灣東部重要的海岸山脈。
位於宜蘭蘇澳烏石鼻,是突出於海中的岬頭,形成附近粉鳥林漁港的天然屏障。構成烏石鼻海岬的岩石屬於變質岩,也是台灣最古老的岩層之一。
宜蘭東澳地區的沖積扇,由東澳溪搬運上游中央山脈的泥沙堆積而成。由於泥沙堆積在河口,又被沿岸海流搬運,留下礫石海灘景觀,由遠處眺望很類似沙灘。
東海岸不斷的因為海水侵蝕而後退,部分較堅硬的岩石獨自在海中的淺灘區殘存,形成美麗的海岸地景。
卑南大溪發源於中央山脈東側,流經花東縱谷南端挾帶大量的泥沙入海。但是東海岸的波浪強勁,將河道中的大量泥沙都給擋在出海口,堆積成沙洲,形成封口溪的景觀。
位於東海岸的八仙洞,是一連串在不同高度的海蝕洞。這些海蝕洞的形成是因為海水面長期穩定停留,持續拍打火山集塊岩表面而形成的侵蝕痕跡。由於火山集塊岩相當堅硬,不易被風化與侵蝕,因此這些海蝕洞得以保留下來。不同高度的海蝕洞代表不同時期海水面停留的位置,是研究海水面變遷的重要資料之一。
由高處觀看龍洞岬,可以由岩層側面清楚地看到層面,以及由岩層層面上方看到兩組平行節理的不連續面切割岩層,因此造成整個岩層以塊狀的方式崩落。照片中左下側有人在行走的凹入處就是這樣形成的。
照片中深色的部分就是岩層中的生痕化石。所謂「生痕化石」,是指古代生物在海邊砂層中活動所遺留的痕跡,大致上可以分為:居住構造、覓食痕跡、休息痕跡、爬行痕跡等幾類。
位於東北角海岸的鼻頭角的海蝕平台,由照片中傾斜的砂、頁岩互層所組成,因此有差異侵蝕現象。整個岩層被侵蝕成洗衣板的外觀。
位於東北角海岸的龍洞岬,是由堅硬的石英砂岩所組成。由於岩層中有兩組平行節理,再加上中、低傾角的岩層層面,所以四稜砂岩以塊狀的形式崩落,龍洞岬因此而呈現出特殊風貌。
這張照片的海蝕平台還整個在海水的浸泡中,顯示這個海蝕平台還是在海水的侵蝕作用影響下。由於差異侵蝕的作用, 使得岩層中較為堅硬的砂岩突出,而抗侵蝕力弱的頁岩則凹入。整體而言頗似洗衣板。
位於大里的海蝕平台,是整個東北角海岸規模最大的海蝕平台。這是由海水長期停留、拍打、侵蝕所形成的特殊地形。海蝕平台仍位於潮間帶上,因此不但可以提供地質上岩層等的觀察,也是海濱生態教學的自然教室。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最後頁
列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