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Search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活動與演講
地景保育新聞
其他訊息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新聞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地景登錄點檢索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線上活動報名
地景小知識
資料下載
地景保育出版品
其他表單下載
網路資源
國內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國外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地質公園組織
學術網路
其他影音資源
下載
首頁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返回上一層
:::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
地景幻燈片第17期(地景保育通訊第23期)
野柳地景幻燈片專輯
岩石外型相似於蕈狀岩頸部,可能是因上方頭部斷裂調落後,留下此殘餘的斷頸,加上斷頸較突出於地面,因海水的風化作用與差異侵蝕而形成岩石部分出現蜂窩岩的景觀。
野柳的海蝕平台,有大大小小的壺穴遍布其上。壺穴的形成原因是由於波浪攜帶沙粒在海蝕平台上鑽蝕,配合其他的風化侵蝕作用而成。初期發育的壺穴直徑僅有數公分,持續受侵蝕直進可擴大到一公尺以上。
瑪玲鳥石是以其外型來命名,因為差異侵蝕作用,使較硬的岩石留下來形成外型奇特的石塊,像一隻巨鳥回首望,為野柳著名的地標之一。
面積稍大的平坦窪地,常會蓄積海水因而較易產生溶蝕的作用,造成一片片盤狀的平淺凹穴,稱為溶蝕盤。溶蝕作用加上鹽的風化作用而慢慢凹陷形成特殊地貌。
表面崎嶇粗糙,且有節理縱橫切割,外觀形似老薑,其間岩石因脫離海水解壓而形成節理,稱為「薑石」。野柳地區的薑石成層狀分佈,從海岬的東北端至西南端皆有分佈,在蕈狀岩與燭台石附近的分佈數量較多。
粗頸蕈狀岩,為蕈狀岩發育的前期,亦可說是蕈狀岩的壯年期。蕈狀岩出露地表後開始受侵蝕作用,且因頸部的岩性抗蝕力較弱,而漸漸變細,最後頸部因承受不了上不岩石的重量而斷裂,形成斷頸蕈狀岩。照片中於岩石中間可見一明顯的節理。
照片中的蕈狀岩屬於細頸蕈狀岩,顯示此蕈狀岩已受到一段時間的風化作用。上方頭部岩體有蜂窩岩的形成。
蕈狀岩因上下岩性軟硬不同的關係,形成頭大頸小類似蘑菇的外型。岩體本身具有節理,岩塊會沿著節理面受到侵蝕,照片中蕈狀岩的頭部似乎缺了右半部份,就是因為節理及重力作用的關係,使頭部部分的岩體崩解掉落。
照片中的細頸蕈狀岩,可見其下方頸部已被侵蝕得很細,持續受侵蝕作用下,隨時有斷裂的危險。上方頭部可見一平整的切面,這是岩體本身的節理,另一側已被侵蝕後崩落。
風化作用常會沿著節理面進行,如有水流經時,會造成岩石內含的鐵礦物成分發生氧化作用,結果形成氧化鐵的帶狀花紋,稱為「風化紋」或「鏽染紋」。且由於氧化鐵的抗蝕力比周圍的砂岩強,在差異侵蝕作用下,形成凹凸有序的地形景觀。
照片中的地球石,因風及海水外營力的作用而出露,形成野柳一景。當周圍的岩層被侵蝕掉後球狀體會慢慢失去支撐而掉落,如照片中的凹陷處。
野柳所見的海蝕溝,多是由於節理所形成的。因海水等侵蝕營力容易沿著節理面進行侵蝕,而使得節理持續擴大,且因為節理下方較接近海水面,海水的作用力慢慢侵蝕形成寬廣的裂縫。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最後頁
列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