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東部正好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帶。因此東部地震的頻率與規模,都相對得高。
    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左右臺灣發生芮氏規模7.2有感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0公里,位置:北緯23.77度,東經121.67度。屬於臺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5.5公里,其中花蓮最為嚴重。餘震引致之最大震度為5 強。
    地震規模與震源的深度常會影響地表的災害強度。淺層地震如同此次的花蓮0403的地震,深度15.5公里,延時約60秒。造成地表搖晃與震動規模較大。全台明顯搖晃,是921集集地震以來最大強震。921大地震芮氏規模為7.3,持續大約102秒,期間臺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地震深度為8公里。
    此次地震災害現象主要分布於都市的建築與道路橋樑。包括花蓮市國福大橋東端橋頭傳出受損,原住民風的裝置藝術歪斜、基座與橋面脫離,圍欄及伸縮縫也受損。花蓮縣銅門鄉的秀林大橋,是前往慕谷慕魚風景區的要道,大橋橋面有位移狀況。
    在山區則有更明顯的災情。風化加上搖晃,造成岩屑滑落,尤其以在稜線兩旁或坡形變化的地方,較明顯。由於稜線頂部搖晃程度相對較大,靠近稜線的位置,有較多的崩塌。也將下邊坡的土沙一併沖刷。從空中看去,有明顯的垂直帶狀落石堆積。這些落石有直徑超過1公尺的大小。在蘇花公路沿線,有許多大理岩跟片岩的碎屑堆積。明顯的崩塌於崇德隧道、匯德隧道口,也造成公路中斷許久。八個月後,仍只能搶救通車,工程仍未完工。

    本期地景保育照片專輯,主要是報導2025年4月3日的花蓮地震。


    2120. 側向看石公溪與隧道的關係,由沖積扇的坡度可證實大量的土砂並非由主河道帶來,而是從側向的瀑布提供,非常特別且少見的河川地景。
    2120. 側向看石公溪與隧道的關係,由沖積扇的坡度可證實大量的土砂並非由主河道帶來,而是從側向的瀑布提供,非常特別且少見的河川地景。
    2119. 眺望石公溪谷口的沖積扇,這個沖積扇的方向不是從原本的主河道往下堆積,而是從正面懸崖的瀑布開始。原因在於瀑布的後方是石公溪的上游河道,因為水量過大導致土砂從河道的側向溢出,就是圖中正中央的懸崖處,懸崖上還有沖刷而留下的卵石堆積。
    2119. 眺望石公溪谷口的沖積扇,這個沖積扇的方向不是從原本的主河道往下堆積,而是從正面懸崖的瀑布開始。原因在於瀑布的後方是石公溪的上游河道,因為水量過大導致土砂從河道的側向溢出,就是圖中正中央的懸崖處,懸崖上還有沖刷而留下的卵石堆積。
    2118. 相同崩塌地的全景眺望,通過的汽車為參考比例,打樁編柵的區域已經有4~5層樓高,是相當大的面積。但透過空拍,相對於上面的落石區與崖錐堆積,很難估計這個公法可以抵擋發生落石災害多久的時間。
    2118. 相同崩塌地的全景眺望,通過的汽車為參考比例,打樁編柵的區域已經有4~5層樓高,是相當大的面積。但透過空拍,相對於上面的落石區與崖錐堆積,很難估計這個公法可以抵擋發生落石災害多久的時間。
    2117. 對於陡峭山壁的落石區,工程單位選擇先處理裸露的邊坡表面,照片中可看到已經鋪好鋼筋網格與鐵絲網,等待後續的噴漿。然而在工程施做區的上方仍有小規模的崖錐停留堆積,其土砂仍舊有可能在豪大雨時被搬運移動,造成災害。
    2117. 對於陡峭山壁的落石區,工程單位選擇先處理裸露的邊坡表面,照片中可看到已經鋪好鋼筋網格與鐵絲網,等待後續的噴漿。然而在工程施做區的上方仍有小規模的崖錐停留堆積,其土砂仍舊有可能在豪大雨時被搬運移動,造成災害。
    2116. 匯德隧道口的石公溪,因為地震加豪雨帶來巨量的土砂,沖毀石公溪橋以及匯德休息區。照片中的大型怪手與隧道可作為比例尺,推估堆積在谷口尚未被河水搬運出的土砂量有多麼巨大。
    2116. 匯德隧道口的石公溪,因為地震加豪雨帶來巨量的土砂,沖毀石公溪橋以及匯德休息區。照片中的大型怪手與隧道可作為比例尺,推估堆積在谷口尚未被河水搬運出的土砂量有多麼巨大。
    2115. 車輛快速的通過複合式災害的現場。大自然巨大的力量快速改變地形使人敬畏,如何讓蘇花公路與鐵路,這兩個花蓮重要的運輸生命線與環境共存,是規劃與施工單位棘手的難題。
    2115. 車輛快速的通過複合式災害的現場。大自然巨大的力量快速改變地形使人敬畏,如何讓蘇花公路與鐵路,這兩個花蓮重要的運輸生命線與環境共存,是規劃與施工單位棘手的難題。
    2114. 電車剛剛通過野溪下方的涵洞。涵洞上方的排洪道設計給砂石通過,不要影響鐵路運作。但土砂量太大,不但溢出水泥渠道,也損毀了尾端的消能區。以沖積扇仍停留的土方估計,此處未來會是土砂災害的好發地點,考驗著電車的行車安全。
    2114. 電車剛剛通過野溪下方的涵洞。涵洞上方的排洪道設計給砂石通過,不要影響鐵路運作。但土砂量太大,不但溢出水泥渠道,也損毀了尾端的消能區。以沖積扇仍停留的土方估計,此處未來會是土砂災害的好發地點,考驗著電車的行車安全。
    2113. 崇德路段崩塌地,從山壁崩落的土石,堆積在坡腳形成崖錐,又被大雨沖刷出了沖蝕溝,在堆積區形成土石流往海岸搬運輸送。不到一公里的距離內,大自然將複合式災害完整的呈現,告訴人類這裡的環境沒有想像中的穩定安全。
    2113. 崇德路段崩塌地,從山壁崩落的土石,堆積在坡腳形成崖錐,又被大雨沖刷出了沖蝕溝,在堆積區形成土石流往海岸搬運輸送。不到一公里的距離內,大自然將複合式災害完整的呈現,告訴人類這裡的環境沒有想像中的穩定安全。
     2112. 遠處眺望花蓮崇德海岸,公路不是走在懸崖邊就是切過崖錐、沖積扇,命懸一線。除了造就令人驚嘆的美景之外,對於落石、土石流等土砂災害也是避無可避。
    2112. 遠處眺望花蓮崇德海岸,公路不是走在懸崖邊就是切過崖錐、沖積扇,命懸一線。除了造就令人驚嘆的美景之外,對於落石、土石流等土砂災害也是避無可避。
    2111. 此張照片說明了崇德路段的崩塌、崖錐與海岸之間的關係。崩塌地產生土石,掉落形成崖錐往海岸堆積,或是形成土石流沖積扇。工程單位為了遠離波浪侵蝕,選擇把路線擺在沖積扇上。當沖積扇再度發生災害而變動時,對道路建設的損毀就無可避免。
    2111. 此張照片說明了崇德路段的崩塌、崖錐與海岸之間的關係。崩塌地產生土石,掉落形成崖錐往海岸堆積,或是形成土石流沖積扇。工程單位為了遠離波浪侵蝕,選擇把路線擺在沖積扇上。當沖積扇再度發生災害而變動時,對道路建設的損毀就無可避免。
    2110. 今年度多次發生土石流的崇德路段,因為崖錐上仍有大量可見鬆散的土石,極有可能在下次豪大雨時發生土石流。鐵公路工程單位用空間換取安全,先不進行大型工程改善環境,而是等待發生災害後快速清除恢復交通。圖中為清理土石流過後的車道與鐵軌。
    2110. 今年度多次發生土石流的崇德路段,因為崖錐上仍有大量可見鬆散的土石,極有可能在下次豪大雨時發生土石流。鐵公路工程單位用空間換取安全,先不進行大型工程改善環境,而是等待發生災害後快速清除恢復交通。圖中為清理土石流過後的車道與鐵軌。
    2109. 空中側看崇德路段的大崩塌,經過地震與颱風豪雨,滑落的崖錐被水流沖刷搬運,同時呈現了土石流沖積扇的外型,所產生的留路遠大於道路開闢的兩條人工渠道,工程設計輸給了大自然的考驗。
    2109. 空中側看崇德路段的大崩塌,經過地震與颱風豪雨,滑落的崖錐被水流沖刷搬運,同時呈現了土石流沖積扇的外型,所產生的留路遠大於道路開闢的兩條人工渠道,工程設計輸給了大自然的考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