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Search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活動與演講
地景保育新聞
其他訊息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新聞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地景登錄點檢索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線上活動報名
地景小知識
資料下載
地景保育出版品
其他表單下載
網路資源
國內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國外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地質公園組織
學術網路
其他影音資源
下載
首頁
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返回上一層
:::
其他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
大安溪峽谷地景——快速變遷、景觀獨特的河川地形
大安溪峽谷的主流河道深度可達10公尺以上。河道兩側由於岩層大致水平,地勢也相對平緩,河道的部分因為地層抬升、河水侵蝕,形成高差大、邊坡陡峻的地形景觀。河道中間堆積許多河水從上游帶下來堆積的礫石,下次颱風豪雨時可能再進一步往下游搬運。
大安溪峽谷由於形成不久,地質、地形環境不穩定,因此河川時常改道,加上當地乾濕季流量差異大,因此河川改道後,或乾季流量較小時,草本植物便能沿著河道生長,為大峽谷增添綠意。
河道下切後,遠離河道的地表較不會受到河水作用,但豪雨時,雨水的撞擊與地表逕流的侵蝕作用,仍會在地表刻劃出紋溝景觀。
圖片拍攝時為乾季,河川水量不多,因此呈現出峽谷高差較大的壯闊景觀。圖片左側有小規模的河階景觀,顯示九二一地震後,因著歷次颱風帶來的水量不同,河川呈現分次下切的特性,右側地表則有不受河水作用影響後,被雨水、地表逕流刻劃出的紋溝景觀。
不同岩層的抗蝕能力不同是瀑布的形成原因之一。圖中河川下切到砂岩時,因為砂岩的抗蝕能力大於上覆的頁岩,因此在差易侵蝕作用下,河川的下切速率減緩,便形成圖中的瀑布。瀑布下方水流衝擊力較大,因此進一步形成圓形且深度較深的瀑下深潭。
膠結鬆散、外型圓潤的礫石層是河道堆積物的特性。九二一地震以前,大安溪堆積了許多自上游搬運下來的礫石,河道開始下切後,這些礫石層就露出於地表以上,突出地表約2.5公尺。露出地表後受到風化與雨水侵蝕作用,許多膠結不良的礫石崩落下方。
大安溪峽谷北側的地質、地形景觀。圖片左側的巨礫因為高出河道甚遠,應是地層抬升前河川搬運的物質;圖片中間與右側的岩層則分別為頁岩與砂岩層。頁岩的岩性較脆弱,因此坡度較平緩,砂岩岩性較堅硬,因此形成陡峻的懸崖。
本圖呈現砂頁岩的交界,可明顯看出兩者顏色、坡度、表面形態的差異。其中砂岩層表面有青苔的覆蓋,顯示拍攝時的水位尚未達到最高水位。
大安溪峽谷的岩層有許多沉積構造,圖中自上方數來第二層岩層即有「交錯層」。交錯層是平行岩層中所夾的傾斜層理,為水流夾帶的泥沙,沿著緩坡向前堆積出的層理。從圖中的傾斜方向判斷,岩層堆積時的水流方向從左方流到右方。
當地的岩層為砂頁岩互層,受到差異侵蝕的影響,砂岩分布的地方可能產生瀑布景觀。本圖右側河川流量較多、水流能量較強,但砂岩分布的地方因為抗蝕力較強,因此形成階梯狀的瀑布;左側流量較少、能量較小,因此堆積了許多礫石。
照片拍攝的時間為乾季,河川流量較小,因此部分支流河道呈現近乎間歇河的景觀,河道中堆滿礫石。這些礫石與周遭邊坡上的石塊相比,明顯受到磨蝕作用的影響,形狀較圓滑,待下次豪雨來臨時,會再次往下游搬運。
瀑布因為水流集中、流速較快,因此能量較強,下方常因為河水的衝擊產生瀑下深潭。本圖所見的瀑布雖然高差不大,但因流速快、搬運的石塊也多,因此下方仍形成深潭。雨季時,河川的侵蝕作用一定更增強許多。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最後頁
列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