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拿出從台灣各海域所採集海水樣本。(記者楊綿傑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塑膠類垃圾數量居高不下,造成海洋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恐影響海洋生物甚至人類健康,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今公佈最新調查數據,在嘉義八掌溪出海口測到最多塑膠微粒,每立方公尺水中多達64.12個,基金會呼籲政府應該投入資源及人力,針對台灣海域塑膠微粒進行長期調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所進行針對全台海域塑膠微粒調查名為「島航計畫」,透過繞行包括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在內的台灣一周,利用16天時間航行650海浬,分別在北部海域、西部海域、西南部海域、東北部海域、東南部海域共51個測點,實施海水表面微塑膠的打撈蒐集,再以半年多時間進行分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表示,每個測點都有發現塑膠微粒,平均來說每立方公尺有0.016至64.12個塑膠微粒不等,若以國際標準泳池(長25mX寬21mX深度2m)來計算,大約等於泳池內有30至10幾萬個塑膠微粒。其中測到最多的嘉義八掌溪出海口,相當於泳池內有13萬5千顆微塑膠粒,高雄後勁溪出海口與基隆和平島分居第二、三名,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分別有4.9與3.1顆塑膠粒,等於在泳池中有1萬顆漂浮著。
以整體海域來看,西部海面平均數量最多,西南部海面及北部海面分居二、三名。至於塑膠微粒類型則包含硬塑膠(如瓶蓋)、軟塑膠(如食品包裝)、發泡塑膠(如保麗龍)、塑膠纖維(如漁線、漁網)、圓形塑膠粒(塑膠原料)等,在台灣海域中以硬塑膠比例為最高。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認為,微塑膠除漂浮於海面,也逐漸沉入深海,透過食物鏈的累積,勢必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生理、海洋使用功能和人體健康的莫大威脅。而海洋污染防治之整合規劃、協調及執行,屬海洋保育署之職掌,海洋污染的防治業務也由環保署移撥。然而,無論人員或預算,海保署所獲得的資源卻不成比例,顯見政府對於海塑問題認知尚淺,對於民眾健康關心不足,令人堪憂。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雖然海洋廢棄物問題引起大家注意,環保署也推出限塑政策,但國內對塑膠微粒的現況調查十分缺乏。她舉日本2014年起開始針對全國海域進行一年2季以上海漂垃圾、塑膠微粒調查,美國加州去年10月更進一步針對微塑膠制定飲用水相關法案,呼籲政府盡速投入相對應資源因應。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發佈台灣海域塑膠微粒調查報告。(記者楊綿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