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說明黑面琵鷺基因解碼工作。(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目前全球黑面琵鷺近4000隻,其中2000多隻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會來台度冬,台灣成為黑琵最大度冬棲地,為了擬定保育政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花費2年多進行基因解碼,今天公布,這是全球首度對黑面琵鷺基因的完整定序,揭開黑面琵鷺的演進變化!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姚正得說,特生中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合作,利用2015年冬天在台灣南部因救傷一隻雄性黑面琵鷺時,當時檢查血液所獲得的DNA樣本,以及2002年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所取得的10隻黑面琵鷺樣本,進行黑面琵鷺基因組定序工作。

    姚正得指出,歷經2年多的時間,已獲得黑面琵鷺約11.9億個鹼基對、組成基因最基本分子的基因組草圖,目前與其他鳥類比對後,初步解讀發現基因組中約1萬2774個基因;與黑面琵鷺近親、數量可能仍高達10萬隻的皇家琵鷺比對後,則發現儘管黑面琵鷺因一度族群減少而發生近親交配,但持續時間不長,現仍保存相當的遺傳多樣性。

    姚正得說明,一般來說,具傳承後代能力的有效族群約是實際族群的10分之1,經由基因的完整定序,可推估黑面琵鷺在25萬年前的有效族群約1萬隻,等於實際族群約10萬隻,1988年卻僅剩下288隻,顯然近年遭遇到嚴重瓶頸事件,現已恢復至3941隻,但仍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列入瀕危名單。

    姚正得強調,目前在台度冬地點主要在台南土城、嘉義布袋西南沿海等地,透過瀕危物種基因解碼,有助於評估瀕危動物的環境適應潛能、族群動態,降低瀕危的事件發生,以利擬定保育政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