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金銅礦主要產於金瓜石、九份一帶,一度是東亞最大的金礦產地。
金瓜石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最初發現產金的本山山峰外型像金瓜且佈滿金而得名。此礦區以產金為主,日治末期以產銅為主,之後亦以產金為主。
金瓜石開採了100多年,從1891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八堵架設鐵橋時,發現基隆河中沙金開始,於1975年全面關閉。
金瓜石的礦源與〈基隆火山群〉息息相關,其中「本山火山體」位於基隆火山群的中心,生產最多金礦,也俗稱「大金瓜」或「金瓜石」。
本山火山體主要由各種安山岩、〈南港層〉的沈積岩組成。 在火山活動的後期,含有豐富金銀銅等的金屬〈岩漿熱液〉沿著地底破裂的斷層往上湧升,在岩層中沈澱析出,累積成礦。岩層也因為受到〈熱液換質作用〉而矽化,變為堅硬緻密之〈矽質岩〉。
▲從空中看金瓜石礦區,右邊的獨立火山,就是基隆山。
▲照片右後方沒有植被覆蓋、裸露的地方即為本山礦場。
▲礦渣堆中,經常可找到結晶良好的礦物「重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