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火山地景
編號
N07
名稱
金瓜石礦場
調查日期
2010/01/01
地理區
北區
記錄者
陳文山
行政區
新北市瑞芳區
經緯座標
25.10921269,121.8576938
TWD97座標
336501.00,2778149.00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西部麓山帶
地形區
山地
地層
南港層
岩性(岩石)
沉積岩
礦物
金銅礦物、煤、鐵明礬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地景描述

台灣的金銅礦主要產於金瓜石、九份一帶,一度是東亞最大的金礦產地。

金瓜石名稱的由來,是因為最初發現產金的本山山峰外型像金瓜且佈滿金而得名。此礦區以產金為主,日治末期以產銅為主,之後亦以產金為主。

金瓜石開採了100多年,從1891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八堵架設鐵橋時,發現基隆河中沙金開始,於1975年全面關閉。

金瓜石的礦源與〈基隆火山群〉息息相關,其中「本山火山體」位於基隆火山群的中心,生產最多金礦,也俗稱「大金瓜」或「金瓜石」。

本山火山體主要由各種安山岩、〈南港層〉的沈積岩組成。 在火山活動的後期,含有豐富金銀銅等的金屬〈岩漿熱液〉沿著地底破裂的斷層往上湧升,在岩層中沈澱析出,累積成礦。岩層也因為受到〈熱液換質作用〉而矽化,變為堅硬緻密之〈矽質岩〉。

現場照片

金瓜石礦場

▲從空中看金瓜石礦區,右邊的獨立火山,就是基隆山。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
寬:
面積:
高:
深:
管理單位
保育狀況
很好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不當之遊憩規劃, 開發建設, 遊憩衝擊, 人為破壞, 環境承載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其他 : 古蹟、建築
到達路線
公車、自用車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價值認定
地質多樣性(科學)
文獻資料
  1. 莊文星(1992)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印行。陳正宏(1990)台灣之火成岩。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印行。
  2. 譚立平(1988)台灣的金礦。能源、資源與環境季刊,1(2),25-32頁。
  3. 余炳盛(1995)金瓜石-九份的金礦。台灣博物,14(2),29-35頁。
  4. 黃鑑水、劉桓吉(1988)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雙溪圖幅。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5. 田沛霖、譚立平(1977)臺灣金瓜石之鐵明礬。中國地質學會專刊,第2號,第223-228頁。
  6. 阮維周、王源、孫獻祥(1959)臺灣臺北縣金瓜石礦山石英安山岩之熱水變質。中國地質學會會刊,第2號,第73-92頁。
  7. 王源(1953)臺灣台北縣金瓜石及九份一帶地質。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學系研究報告,第5期,第47-64頁。
  8. 黃春江(1955)臺灣金瓜石金銅礦床及其礦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學系研究報告,第7期,第1-20頁。
  9. 黃朝恩(1989)臺灣北部金瓜石地區礦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地理學研究,第13期,第93-136頁。
  10. 余炳盛、葉學文(2000)金瓜石金銅礦床成因之回顧與與探討。地質,第20卷,第1-2期,第25-40頁。
  11. 譚立平、黃可立、余炳盛、李沃哲(1986)臺灣的金礦。演化,第8期,第23-30頁。
  12. 譚立平、陳正宏、余炳盛(1993)臺灣的自然金。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7號,第79-99頁 (臺灣礦物研討會論文集)。
  13. 余炳盛(2006)金瓜石的金礦潛能。地質,第25卷,第3期,第32-33,36-38,40-41頁。
  14. 余炳盛(2006)觀光與採金共存共榮。地質,第25卷,第3期,第50-51頁。
  15. 方建能(2003)野外考查資料:金瓜石、九份礦床簡介。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研討會論文集,第111-132頁。
  16. 許珊瑜(2004)金瓜石地質公園概念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57頁。
範圍區

金瓜石礦場

地質圖

金瓜石礦場

衛星地圖

金瓜石礦場

航照圖

金瓜石礦場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

金瓜石礦場

▲照片右後方沒有植被覆蓋、裸露的地方即為本山礦場。

金瓜石礦場

▲礦渣堆中,經常可找到結晶良好的礦物「重晶石」。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