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泥岩惡地,泥火山地景
編號
E81
名稱
利吉惡地
調查日期
2012/01/01
地理區
東區
記錄者
劉瑩三、郁靜慧
行政區
臺東縣卑南鄉
經緯座標
22.81564,121.1415607
TWD97座標
264531.38,2523876.62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海岸山脈
地形區
丘陵
地層
利吉混同層
岩性(岩石)
泥岩、斷層角礫、凝灰岩、石灰岩、安山岩
礦物
橄欖岩、輝長岩、蛇紋岩、輝綠岩、斜長花崗岩、玄武岩、及玄武岩角礫岩等蛇綠岩系外來岩塊化石
化石
上新世晚期有孔蟲:Sphaer dehiscens、Globrotalia tosaensis。利吉混同層超微化石基質沈積年代為NN12~NN15,並含有漸新世及早中新世(NN3~NN5)的移置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斷層
地景描述

惡地,亦稱為月世界,主要分布在泥岩區內,因其植生貧乏,且有嚴重沖蝕,造成童山濯濯的地形景觀;在台東市台東大橋以北地區,卑南大溪東側向北延伸至花蓮光復一帶,皆有厚層泥岩分布,全長約100公里,最寬約10公里,因其標準露頭位於利吉村,因此稱此地層為利吉層,或稱之為利吉惡地。林務局於2010年成立地質公園示範區。

利吉惡地出露位置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聚合帶上,分布的位置大致與縱谷斷層平行,係因兩板塊碰撞的過程中將海洋板塊上的火成岩及深海沈積物刮積而成增積岩體,完全破壞原始層序,充滿著複雜的錯動和剪移的地層,為板塊聚合帶的產物,以剪碎變形的泥質填充物為基質,夾雜種類繁多且大小不一的外來岩塊,也可稱為利吉混同層(Lichi melange),是研究板塊碰撞現象的重要地點,

根據利吉層所含化石時代為漸新世至上新世中期,可推估利吉層為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時期形成,為呂宋島弧衝撞亞洲大陸的產物。 利吉層主要以灰色泥岩為基質,夾雜許多種類繁多而大小不一的外來岩塊,多為大陸邊緣沈積物的砂岩及海洋地殼蛇綠岩系之基性或超基性岩,並含少量石灰岩、礫岩、安山集塊岩、粉砂岩、頁岩和泥岩碎片。利吉層所具有的伸張型構造、網狀構造、鱗片狀葉理及剪力性的張裂構造,皆為板塊聚合作用中常見的構造現象,碰撞所產生的混同層在形成的同時,因強力剪切作用,使利吉層中的基質泥具有緻密的鱗片狀葉理,其剪切方向與今日的大地應力方向一致,應為更新世後其碰撞運動的產物;在廣大的斷層帶中,剪切泥岩和濁積層間有著交替出現的現象

。由於泥層缺乏明顯的層理,且因易沖刷流失而常形成惡地景觀,常見雨溝、潛水洞、土指、天然橋等地貌。 解說: 1.雨溝:因水流在泥岩中下滲不易,下雨時雨水在山坡上形成逕流,將鬆軟的泥層侵蝕下來形成雨溝。 2.土指:混雜在泥層中的岩塊,受雨水侵蝕時,岩塊旁邊的泥層會因雨水侵蝕而下凹,石塊正上方的泥層則會保留下來,形成一根頂著岩塊的小土柱,稱為土指。 3.潛水洞:雨溝形時,溝中的雨水將兩旁的土壁沖蝕出許多小洞穴,形成潛水洞。 天然橋:潛水洞上方的土堤相連處形如拱橋而稱之。

現場照片

利吉惡地

▲利吉惡地因泥岩下滲不易之特性,土壤容易受雨水侵蝕而流失。 

利吉惡地

▲利吉層內夾有大大小小的外來岩塊,包含砂岩、頁岩、基性岩等,為一混同層。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1580.93m
寬:608.18m
面積:0.96km2
高:
深:
管理單位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保育狀況
很好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開發建設, 風化與侵蝕作用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到達路線
自用車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台東縣卑南鄉公所
價值認定
地質多樣性(科學), 永續土地利用(經濟), 景觀美質(遊憩)
文獻資料

王超翔(1976)海岸山脈之利吉層及島弧與大陸在東臺灣之衝撞,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5號,73-86頁。
陳文山(1991)臺灣東部海岸山脈利吉層的成因,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5號,257-266頁。
宋國城(1991)海岸山脈利吉層中沈積岩塊之特性,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5號,231-256頁。
李光中(2007)社區參與與地景保育─以台東利吉惡地為例,地景保育通訊24,29-36。
王鑫(1999)地景保育景點評鑑及保育技術研究計畫(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謝佳玲(1999)台東縣特殊教學資源調查與應用之研究--以卑南礫岩與利吉惡地為例。
林益正(1993)台灣東部利吉層中基質泥及砂岩岩塊之構造分析與其構造環境之意義,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碩士論文。
Steven M. Stanley(2005)Earth System Histor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p191.

範圍區

利吉惡地

地質圖

利吉惡地

衛星地圖

利吉惡地

航照圖

利吉惡地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

利吉惡地

▲板塊隱沒帶主要特徵。兩板塊碰撞隱沒後會形成一系列火山島弧(右圖),島弧與海溝之間,有因碰撞的作用所刮積起的海洋板塊上的火成岩及深海沈積物所形成之增積岩體,即為大陸邊緣沈積物與海洋地殼物質所共同組成的混同層(Stanley, 2005)。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