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鼻位於長濱鄉南端,膽曼(阿美族語為tonman)聚落所在,因該處為烏黑的玄武岩質安山岩所構成之岬角,因以為名。安山岩露頭以約200公尺的寬度向西南方延伸約2公里,火成岩岩漿流至地表後,在冷凝固化過程中,溫度快速下降攝氏數百度,熔岩冷卻時體積收縮,在熔岩和圍岩的整個接觸面上會發生均勻的張力,產生許多等距的收縮中心而成柱狀,並有白色凝灰岩充填;裂隙中亦可看見方沸石填充期間,方沸石為部分火成岩中的主要礦物,在海岸山脈南段很常見,其晶型自由發展,具玻璃光澤,且有特殊的共生現象。
烏石鼻屬都巒山層,岩性堅硬,為彎曲轉折型岩漿到傾斜漸變式柱狀排列;在海蝕平台上有小規模具直立柱狀節理之安山岩岩薄層,依其規模與板狀岩石上下面之氣孔觀察,推測為侵入之岩床構造而非溢流出地表之熔岩流。 烏石鼻屬侵蝕海岸,在此可見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溝、海蝕崖及海蝕柱等景觀。受到侵蝕而不斷後退的海岸線越來越靠近舊公路,使公路坍塌,今日所行駛的沿海公路是後來重新修築、改道。
▲海蝕平台上可見小規模直立的柱狀節理之安山岩薄層,依其規模與氣孔推測,此處岩漿為侵入之岩床構造。平台上散佈著許多海蝕柱。
▲安山岩因岩漿冷卻時收縮而成柱狀節理,並有白色凝灰岩充填。在填中物中可見方沸石,通常會與葡萄石、魚眼石等礦物共生。
王鑫(1989)花東海岸山脈地景調查(二)。政院農委會。 石再添(1989)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分析(地質、地形)。交通部東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44-52頁。 李思根、楊貴三(1992)花東海岸地質、地形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教育部科學教育研究專題。 李思根、鄧國雄(1996)台灣東部地區特殊地景調查登錄及教育宣導計畫(二)台東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莊文星、陳汝勤、姜國彰(2005)台灣東部鹿野地區地質構造研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十八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07-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