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池橋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跨越富里市區南側的鱉溪自東向西匯入秀姑巒溪;沿橋南側的堤防往上游約100公尺,在河堤後方的河階地,本應屬礫石堆積,但卻可發現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的利吉層覆蓋在第四紀階地堆積層之上,泥岩及礫石間以一高角度逆斷層分隔,此露頭推測為池上斷層北端,其南方階地上有高約4公尺之斷層小崖,因階地礫石大都為大南澳片岩,故為菲律賓與歐亞大陸板塊之東界面。
池上斷層為兼具左移性質之逆移斷層,走向N18°E,北段由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向南延伸至台東縣池上鄉萬安附近。仔細觀察富池橋剖面,除東側的利吉層逆衝覆蓋至晚更新世的河階礫石層之上外,同時也造成晚全新世河階被錯動,前者傾角極大,近乎垂直,後者則呈水平;泥岩中因受到強力剪切作用,可觀察到等指示剪切方現的構造特徵;根據礫石層中的疊瓦構造,可看出當時水流方向與現今相同。
本景點四周雜草叢生,若要仔細觀察剖面,需另行除草、清理,方能看到少數池上斷層出露的痕跡。
▲在富池橋南側的堤防往鱉溪上游走,在叢生的雜草後方,可影約看見階地上有泥岩層出露,泥岩與礫石間以一高角度逆斷層分隔。
▲近看富池橋南側剖面,可清楚看到東側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的利吉層,以高角度逆衝至更新世的階地堆積層之上。
Hsu. T. L(1962), Recent faulting in longitudinal Vally of eastern Taiwan, Memoir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no1, P.P.95-102.<br /> 陳文山(1993),海岸山脈地區花東縱谷斷層的活動性淺談,地工技術雜誌,第44期,頁52-57。 李思根、鄧國雄(1995),花蓮縣特殊自然景觀及地質/地形現象登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