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位置資料
主題類別
河流,湖泊和河口三角洲地景
編號
E24
名稱
砂卡礑溪谷
調查日期
2012/01/01
地理區
東區
記錄者
劉瑩三、郁靜慧
行政區
花蓮縣秀林鄉
經緯座標
24.167,121.609
TWD97座標
311897.63,2673746.25
地質地形概況
地質區
脊樑山脈
地形區
河流
地層
九曲大理岩、白揚片岩
岩性(岩石)
礦物
化石
特殊地質構造
向斜
地景描述

砂卡礑溪為立霧溪最東側的支流,河流平行於濱臨太平洋之南北縱走山列之間,於太魯閣附近匯入立霧溪。砂卡礑溪流長約16公里,河床坡降為1/14,集水區面積約為6,011公頃。

砂卡礑溪最重要的地質特色為構造現象豐富,特別是褶皺的型態深具多樣性。自單一岩層所形成的尖頂-葉狀(cuspate-lobate)型的褶皺,至協調性褶皺、不協調性褶皺均可於河谷岩壁及河床上的轉石中觀察到,是構造地質學野外觀察、學習的好地點。

沙卡礑步道的設置,最初是為了開發立霧溪的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的,步道的入口即沙卡礑溪與立霧溪會流處。砂卡礑步道地形相當具有特色,溪水流經大理岩地區,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因此溪水常呈現藍綠色,岩石上美麗的彎曲線條,與溪流、綠蔭相對,形成美妙的水石畫。

遊憩資源方面,砂卡礑溪因含沙量少,所以終年清澈,有豐富的水生生物,適合作生態觀察及親水的活動。

現場照片

砂卡礑

▲由於地殼不斷隆起、雨量豐沛,增加河流侵蝕能力,使沙卡礑溪構造現象豐富。

砂卡礑

▲河岸出露薄層大理岩與綠色片岩或矽質片岩之夾層,褶皺構造發達。

砂卡礑

▲砂卡礑溪清澈的溪水,與主流立霧溪形成強烈對比。

經營管理資料
景點方圓大小
長:16 km
寬:1 km
面積:16 km2
高:
深:
管理單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保育狀況
很好
威脅地景之行為類型
遊憩衝擊
非地質方面的重要內容
重要文化資產 : 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
到達路線
步行
土地所有權
公有
土地所有權姓名,地址
價值認定
地質多樣性(科學), 生物多樣性(生態), 景觀美質(遊憩), 歷史和文化(社會)
文獻資料

王鑫(1998)太魯閣國家公園地理、地形及地質景觀。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執行。
陳培源 (1963)花蓮砂卡礑溪及荖西溪產硬綠泥石岩。台大地質系研究報告,第10期,第11-27頁。
劉瑩三(2007)太魯閣峽谷的地景資源。地質,第26卷,第1期,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34-39頁。
王執明 (1991)太魯閣峽谷之變質岩,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何春蓀 (1986)台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第11-135頁。
李思根、鄧國雄 (1996) 花蓮縣地景登錄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李思根、鄧國雄 (1996)台灣東部地區特殊地景調查登錄及教育宣導計畫(一)花蓮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花蓮師範學院辦理。
李思根、鄧國雄 (1999)台灣東部地區特殊地景調查登錄及教育宣導後續計畫(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花蓮師範學院辦理。
陳培源 (1987)太魯閣峽谷地質簡介,北部十條路線地質簡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科系出版。

範圍區

砂卡礑

地質圖

砂卡礑

衛星地圖

砂卡礑

航照圖

砂卡礑

相關圖,表,剖面或素描資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