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Search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活動與演講
地景保育新聞
其他訊息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新聞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地景登錄點檢索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線上活動報名
地景小知識
資料下載
地景保育出版品
其他表單下載
網路資源
國內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國外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地質公園組織
學術網路
其他影音資源
下載
首頁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返回上一層
:::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
地景幻燈片第35期(地景保育通訊第41期)
澎湖虎井及桶盤嶼幻燈片專輯
虎井嶼海岸旁被風化的玄武岩,附著在上方的氧化鐵被剝離之後,露出下方新鮮的玄武岩原色,並且因陽光的照射而顯得白皙。
早期虎井嶼的居民為了營生,就地利用玄武岩塊堆砌成防風牆,在牆的後方以梯田的方式栽種旱作。時至今日,旱田已經廢棄,留下防風牆予後人憑弔懷念。
虎井嶼玄武岩方山頂部前後排列的玄武岩柱。因為部分的玄武岩已經被風化成為土壤,填充在前後兩排玄武岩之間,使植物可以生長。而沒有土壤填充的部分,就保持著玄武岩柱外露的樣態。
沿著上虎井西山頂部道路的邊坡,可以看到玄武岩的風化地景。主要是巨礫崩落、洋蔥狀的風化岩塊與夾雜其間的紅色土壤。玄武岩風化成許多洋蔥狀的岩塊,說明玄武岩的組成是厚層、細粒均質的,經風化後形成洋蔥狀的外觀。
貓孔石為玄武岩塊經過小礫石長期磨損的結果,在岩石的表面造成大小不一的孔洞。
虎井嶼玄武岩方山頂上的景觀。由於方山的頂部地勢平緩,加上大面積的風化土壤填充,使方山頂看起來像一個草原,而部分殘存的玄武岩巨礫穿插其間,彷彿仍舊想證明石柱曾經存在的歷史。
玄武岩塊長期受到風化作用和差異侵蝕的影響,岩石表面形成大小、深淺不一的蜂窩狀凹洞;隨著風化、侵蝕程度增強,岩石表面的孔洞變得更加寬大,然而玄武岩凹陷的位置,通常是岩石抗侵蝕能力較弱的部位,當地人稱之為「貓孔石」。
在房舍前堆滿大大小小的玄武岩石塊,在澎湖當地許多房舍,都是就地取材,以玄武岩夾雜咾咕石作為房屋或圍牆的建材或裝飾擺設之用。
桶盤嶼的海岸常可以看到許多玄武岩岩石塊及珊瑚礁岩,早期澎湖人則以這些材料作為房舍或圍牆的石材,以珊瑚礁岩蓋成的房子稱為咾咕石厝,澎湖的菜宅也是以這些石材堆砌成的。
澎湖海洋地質公園桶盤嶼入口意象,位於海岸步道的起點,以當地的玄武岩石柱,以及澎湖地質公園Logo來呈現玄武岩岩石及柱狀節理的地質特徵。
這裡的岩層稱為澎湖層,是由玄武岩熔岩流、風化土壤層以及砂泥岩疊置而成。火山活動約開始於一千八百萬年前,經多次噴發而終止於大約距今八百萬年前。我們可以在島上清楚觀察到二至三層的熔岩堆疊著,中間夾著含砂泥的岩層。這種澎湖層在漁翁島上最為清晰,故又稱為「漁翁島層」。
桶盤的海岸步道為玄武岩碎屑堆積而成,受到颱風或巨浪的侵襲,這些步道常常受損。道路旁邊水泥護欄,則是阻擋邊坡上的玄武岩碎屑堆積到步道上。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最後頁
列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