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Search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活動與演講
地景保育新聞
其他訊息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新聞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地景登錄點檢索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線上活動報名
地景小知識
資料下載
地景保育出版品
其他表單下載
網路資源
國內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國外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地質公園組織
學術網路
其他影音資源
下載
首頁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返回上一層
:::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
地景幻燈片第35期(地景保育通訊第41期)
澎湖虎井及桶盤嶼幻燈片專輯
巨石林是澎湖的特色,虎井和桶盤嶼都有許多玄武岩具有接近垂直節理,又稱為柱狀節理的玄武岩。這些垂直的玄武岩排列於邊坡,形成雄偉的景觀。玄武岩在柱狀節理的影響下,形成許多具有五邊或六邊形的石柱。玄武岩石柱高度多超過10公尺,石柱直徑有多達2公尺者,密集林立的石柱,猶如「巨石林」。
虎井嶼中央的海灣,由於水質清澈,可以透視水面看見海底的景觀。海中深色的區塊,並非淺海珊瑚礁,而是從山坡上滾落的玄武岩巨礫群聚而成。
井分為西山和東山,西山頭開發為觀光園區,而東山頭則是軍事管制區域,中間這塊平坦的區域為連島沙洲,是虎井聚落的所在位置。
虎井嶼的玄武岩的節理受到長時間的風化作用,裂隙逐漸加大,部分岩石發生崩落,上方的玄武岩因失去支撐而傾斜,隨時有發生崩落的危險。
虎井嶼的海岸大多為玄武岩礫灘,這些大大小小的石塊是岩石經風化及侵蝕作用,沿著玄武岩的節理崩落,堆積在海岸邊,因為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搬運及滾動,形狀大多呈現稜角狀。
清乾隆21年(西元1756年)北回歸線通過虎井嶼,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2013年設置北回歸線「幸福緊(虎井)依偎」雙心地標,從此點面向大海,遠眺前方就可看見帆船協會所設置的北回歸線23.5°經過澎湖的浮標點,藉此傳達地理空間上的重要意義。
玄武岩柱頂部的巨礫,其上有因風化作用將岩石內部的鐵質洗出所形成的鐵鏽色氧化鐵外殼。因為沒有被風化的岩屑、土壤與植生覆蓋,還保持著冷凝之後的六角型外觀。
從此處遠眺,可一覽虎井嶼聚落、東山與桶盤嶼的美景。虎井嶼為兩座玄武岩方山組成,中間聚落的部分為連島沙洲。連島沙洲是海水在兩個相鄰的陸地或島嶼之間,因為水流流速受地形阻擋減緩,導致水流中的泥沙無法持續被攜帶而發生堆積。
風化中的玄武岩巨礫,玄武岩在冷凝過程若受力均勻,多呈現六角柱與水平方向的節理面。然而在照片中的玄武岩,這些節理已經被風化產生的岩屑所填充,難以看出原始的六角柱狀外形。
虎井嶼路旁風化進行一半的玄武岩。玄武岩在風化的過程中,是呈現剝離的方式慢慢削減,因此可以看到玄武岩岩塊呈現右側的層狀剝離,以及左側的洋蔥狀剝落的球狀風化。
觀測所為日據時期(1940年)所建的軍事要塞,虎井居民習慣稱為「螞蟻洞」。地下坑道屬鋼筋混凝土結構,通道呈南北走向,兩端各有一處出口,兩側設有兵房、辦公室、通信室等,是當時重要的軍事據點,一般人訛稱為「日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南進指揮所」。
虎井嶼具特色的植生仙人掌散佈在玄武岩崖坡下方等,日治時期留存的軍事堡壘(西山碉堡群),作為虎井嶼在推動觀光遊憩過程中,具有在地特色的軍事人文景觀。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最後頁
列印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