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東部正好位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帶。因此東部地震的頻率與規模,都相對得高。
    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左右臺灣發生芮氏規模7.2有感地震,震央在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0公里,位置:北緯23.77度,東經121.67度。屬於臺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5.5公里,其中花蓮最為嚴重。餘震引致之最大震度為5 強。
    地震規模與震源的深度常會影響地表的災害強度。淺層地震如同此次的花蓮0403的地震,深度15.5公里,延時約60秒。造成地表搖晃與震動規模較大。全台明顯搖晃,是921集集地震以來最大強震。921大地震芮氏規模為7.3,持續大約102秒,期間臺灣全島都感受到明顯搖晃。地震深度為8公里。
    此次地震災害現象主要分布於都市的建築與道路橋樑。包括花蓮市國福大橋東端橋頭傳出受損,原住民風的裝置藝術歪斜、基座與橋面脫離,圍欄及伸縮縫也受損。花蓮縣銅門鄉的秀林大橋,是前往慕谷慕魚風景區的要道,大橋橋面有位移狀況。
    在山區則有更明顯的災情。風化加上搖晃,造成岩屑滑落,尤其以在稜線兩旁或坡形變化的地方,較明顯。由於稜線頂部搖晃程度相對較大,靠近稜線的位置,有較多的崩塌。也將下邊坡的土沙一併沖刷。從空中看去,有明顯的垂直帶狀落石堆積。這些落石有直徑超過1公尺的大小。在蘇花公路沿線,有許多大理岩跟片岩的碎屑堆積。明顯的崩塌於崇德隧道、匯德隧道口,也造成公路中斷許久。八個月後,仍只能搶救通車,工程仍未完工。

    本期地景保育照片專輯,主要是報導2025年4月3日的花蓮地震。


    2108. 落石加上豪大雨形成的土石流,把土石從崖錐往低處推動,路旁的森林植被發揮了攔截的功效,阻擋了一部分的土石衝向路面。圖中可見到土石流沖刷的路線,繞過了茂密的森林,讓這些森林有如崖錐上的綠洲,展現強韌的生命力。
    2108. 落石加上豪大雨形成的土石流,把土石從崖錐往低處推動,路旁的森林植被發揮了攔截的功效,阻擋了一部分的土石衝向路面。圖中可見到土石流沖刷的路線,繞過了茂密的森林,讓這些森林有如崖錐上的綠洲,展現強韌的生命力。
    2107. 蘇花公路沿路的平地,也是由崩積崖錐穩定後開墾,轉變為可利用的區域。圖中是崇德車站的月台,左側還有暫時堆放水泥塊的露天堆放場,以及數節用來載運水泥原料的裝載車廂。
    2107. 蘇花公路沿路的平地,也是由崩積崖錐穩定後開墾,轉變為可利用的區域。圖中是崇德車站的月台,左側還有暫時堆放水泥塊的露天堆放場,以及數節用來載運水泥原料的裝載車廂。
    2106. 岩屑崩落形成的崖錐的地形特徵,以鳥瞰的方式清晰可辨。正中央位於陡崖下方的森林,就是安定後的崖錐,上面長滿了樹木,顯見其已經安定了非常久的時間,中後方重新活動的崖錐區域,其上的植被相對的減少了。
    2106. 岩屑崩落形成的崖錐的地形特徵,以鳥瞰的方式清晰可辨。正中央位於陡崖下方的森林,就是安定後的崖錐,上面長滿了樹木,顯見其已經安定了非常久的時間,中後方重新活動的崖錐區域,其上的植被相對的減少了。
    2105. 蘇花公路與鐵路,沿著地形開闢路線。如今因為大地震與雨水沖刷,原本安定的崖錐又開始活動,對通過其間的鐵公路造成侵擾。圖中央汽車與電車通過處,有被崖錐上的土石流掩埋過的痕跡。
    2105. 蘇花公路與鐵路,沿著地形開闢路線。如今因為大地震與雨水沖刷,原本安定的崖錐又開始活動,對通過其間的鐵公路造成侵擾。圖中央汽車與電車通過處,有被崖錐上的土石流掩埋過的痕跡。
    2104. 高聳山壁上發生岩屑滑落,崩積物掉落過程中對表面的植被發生撞擊並刮除,露出原本大理岩母岩灰色與白色的表面以及其紋理。圖中隱約可見到從左上往又下方傾斜的層理。
    2104. 高聳山壁上發生岩屑滑落,崩積物掉落過程中對表面的植被發生撞擊並刮除,露出原本大理岩母岩灰色與白色的表面以及其紋理。圖中隱約可見到從左上往又下方傾斜的層理。
    2103. 墜落的巨石與河道中滾磨的礫石不同,多數能保持掉落當時的外型,如圖中的巨礫就有著直角的切邊,這是由於大理岩的節理發達,易受壓破裂,岩屑落石就從節理面與母岩分離,成為崩積物。
    2103. 墜落的巨石與河道中滾磨的礫石不同,多數能保持掉落當時的外型,如圖中的巨礫就有著直角的切邊,這是由於大理岩的節理發達,易受壓破裂,岩屑落石就從節理面與母岩分離,成為崩積物。
    2102. 因為地震而從後方陡崖傾洩而下的大理石岩屑,堆積達到安息角而穩定下來成為巨大的崖錐。圖中中央與下方可見到許多塊巨大的石塊,因為眾多樹木的阻擋攔截而停了下來,阻止其繼續滾動,對下邊坡造成危害。
    2102. 因為地震而從後方陡崖傾洩而下的大理石岩屑,堆積達到安息角而穩定下來成為巨大的崖錐。圖中中央與下方可見到許多塊巨大的石塊,因為眾多樹木的阻擋攔截而停了下來,阻止其繼續滾動,對下邊坡造成危害。
    2101. 更近距離觀察堆積的崖錐,地震過後又經歷的四次大雨,崖錐上方的石頭顆粒雖然大小混雜,但部分區域可見到掏選的痕跡,也出現了沖蝕溝。點綴其間的樹木只有被崩積物覆蓋,還能存活,保持著綠色的外觀。
    2101. 更近距離觀察堆積的崖錐,地震過後又經歷的四次大雨,崖錐上方的石頭顆粒雖然大小混雜,但部分區域可見到掏選的痕跡,也出現了沖蝕溝。點綴其間的樹木只有被崩積物覆蓋,還能存活,保持著綠色的外觀。
    2100. 從空中側看邊坡堆積的崖錐。這次因地震掉落的岩屑落石,有些因坡腳植被茂盛,由樹林阻攔了岩屑的下落,形成天然的緩衝地帶,圖中的樹林就是一例,攔截住大規模的岩屑滑落,沒有讓土石入侵到蘇花公路與沿線的聚落。如果沒有空拍的協助,無法觀察道路上方的崩塌情況。
    2100. 從空中側看邊坡堆積的崖錐。這次因地震掉落的岩屑落石,有些因坡腳植被茂盛,由樹林阻攔了岩屑的下落,形成天然的緩衝地帶,圖中的樹林就是一例,攔截住大規模的岩屑滑落,沒有讓土石入侵到蘇花公路與沿線的聚落。如果沒有空拍的協助,無法觀察道路上方的崩塌情況。
    2099. 空中俯瞰蘇花公路沿線的落石與海灘,邊坡上崩積物堆積的崖錐,持續的往坡腳提供砂石來源,再被波浪掏選而留下堆積的巨礫,海岸地形的變遷故事就由這些災害巨變與侵蝕作用互動,形成一種動態平衡。
    2099. 空中俯瞰蘇花公路沿線的落石與海灘,邊坡上崩積物堆積的崖錐,持續的往坡腳提供砂石來源,再被波浪掏選而留下堆積的巨礫,海岸地形的變遷故事就由這些災害巨變與侵蝕作用互動,形成一種動態平衡。
    2098. 從外海看崇德隧道北口,落石崩積物沿著山溝滑落,少部分覆蓋到了隧道口,被工程單位清除。從地形觀察,隧道旁的山溝長期累積了大量的崩積物質,掩蓋了隧道外側的舊路,也因為堆積太高,讓土石有坡度與角度往新的公路方向滑落,造成新的災害。
    2098. 從外海看崇德隧道北口,落石崩積物沿著山溝滑落,少部分覆蓋到了隧道口,被工程單位清除。從地形觀察,隧道旁的山溝長期累積了大量的崩積物質,掩蓋了隧道外側的舊路,也因為堆積太高,讓土石有坡度與角度往新的公路方向滑落,造成新的災害。
    2097. 從匯德隧道南口北望蘇花舊路,原本就險峻的海崖因地震落下了大小不一的石塊,除了堆積在海灘上之外,也掩蓋了部分舊路的路段。崇德到和中路段的隧道開闢,就是為了免除落石的威脅,這次地震就發揮了作用。
    2097. 從匯德隧道南口北望蘇花舊路,原本就險峻的海崖因地震落下了大小不一的石塊,除了堆積在海灘上之外,也掩蓋了部分舊路的路段。崇德到和中路段的隧道開闢,就是為了免除落石的威脅,這次地震就發揮了作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