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本期照片與說明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為主軸,聚焦於其多樣的海岸地形與豐富的地景特色。該區域擁有獨特的地形樣貌,如沙洲、潟湖、濕地、河口三角洲等,並孕育出多樣的自然生態系,包括紅樹林、候鳥棲地及潮間帶生物。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有其特殊的地形、自然生態、人文生態、魚塭、鹽田等產業,都是風景區的亮點,也是吸引遊客來此到訪的重點。沙丘、濕地、鹽田成了最重要的地標。分述如下:
    一、沙丘
    海岸地形主要以沙岸為主。沙灘、沙丘、沙洲都是海流與沿岸流影響而成。主要有鯤鯓、頂頭額、濱外沙洲-外傘頂洲、頂頭額、青鯤鯓等亮點。
    好美寮沙丘與沙丘復育工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海岸後退,更危及好美寮的安全。地方社區發起養灘、植樹造林,慢慢將沙丘的沙固定,並加以造林,讓海岸穩定,並能做為環境教育場所。這裡成為許多遊客、學童來此瞭解沙丘復育的目的、方法與成果。同時也可以來此挖文蛤,充滿與大自然、海岸互動的樂趣與學習機會。
    沙丘的沙的來源主要是海流順著東北季風,形成沿岸流堆積形成沙灘。退潮時,海水面露出寬廣的潮間帶,又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沙粒堆積形成沙丘。為了防止沙丘的沙移動,每到秋末,常常需要在沙丘上面對東北季風的方向,設置防沙籬,減少風速與沙粒的移動。防風籬成為這裡的典型秋冬季景觀。

    二、濕地
    濕地是雲嘉南海岸另外一個特色。溼地是指永久性或季節性被低於六公尺深淺水掩蓋的獨特自然環境區域,是一種介於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之間的地區。溼地具有許多生態系功能,能提供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改善水質,因而有地球之腎的美名。七股濕地便是一個典型的水域。
    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過去是一片農田,由於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這片地區經歷了多次颱風與大潮引發的海水倒灌,村內農田被淹沒並荒廢。受到長期積水,從農田轉變成濕地生態,已不適合種植作物。
    居民為求生計開挖為魚塭,用於水產養殖。這些魚塭提供半鹹水環境,鹽度條件非常適合養殖文蛤,並混養白蝦與虱目魚。
    論及濕地,鰲鼓濕地更是雲嘉南的亮點。過去這裡是臺灣糖業公司填海造陸的人工海埔地。曾經透過發展農業、漁業和牧業的綜合經營,並以種植甘蔗為主要業務。後來因為地層下陷和海水滲入地下水層而鹹化,形成窪地,導致農場逐漸荒廢。這片低窪地區在周圍海堤的保護下,雖然海埔地的海拔高度比海水面低,仍尚未被海水淹沒。廢棄的魚塭與農地逐漸演變為天然蓄水池,更因為地層下陷,逐步濕地化成為鳥類棲地,吸引大量候鳥與留鳥在此覓食繁殖。冬季時更是吸引大批冬候鳥,種類繁多,景象壯觀。成為一個生態多樣性豐富的賞鳥勝地,同時也是推廣環境教育的重要場域。
    七股潟湖為全臺灣最大的海岸潟湖,位於臺南市西南側沿海,北起將軍漁港南側堤防,南至七股潟湖北堤堤防,西側海域至等深線6公尺處,包含青山港沙洲、網仔寮沙洲及頂頭額沙洲等。由於面積廣大、生態資源豐富,為眾多候鳥的過境棲地,已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家級濕地」。這裡的地景有產業的鹽田、魚塭、蚵棚,自然的淺灘、沙洲、潟湖等元素組成。區內的沙洲、潟湖、魚塭及廢棄鹽灘的濕地環境,造就多種生態棲地。

    三、鹽田
    鹽田是雲嘉南國家風景區重要的特色。其中七股鹽田是國家級的重要濕地。
    七股鹽田濕地目前的地景大多為廢曬的舊鹽田及蚵棚,以七股潟湖、七股溪、大潮溝及各區域排水等構成水文系統。其中的七股潟湖則為全臺灣最大的海岸潟湖。自七股鹽場於2002年5月停止曬鹽,所有廢棄鹽田及相關水路,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已有紅樹林生長,而頂山及篤加亦成為黑面琵鷺的重要棲地。   
    雲嘉南最負盛名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又被稱為「北門鹽田」,是北門地區最早設立的鹽田,同時也是現存歷史最久的瓦盤鹽田遺址。這片鹽田始於清領時期,當時被稱為瀨東鹽場,並於1818年遷至現址後一直沿用至今,其鹽田底部獨特的瓦盤形式,宛如馬賽克拼貼般呈現出美麗的視覺效果。根據史料記載,鄭氏時期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發現當地平埔族的製鹽技術有限,製成的鹽口感不佳。於是改革製鹽方式,在海岸建築鹽埕,鋪上碎瓦片,然後引海水至鹽池,藉由日曬使瓦片上結晶出高品質的鹽。然而,由於生產成本的提升,鹽田曬鹽於2002年全面停止,結束了長達338年的曬鹽歷史。後來,為了保存和延續鹽業文化,鹽田被進行復育,並找回老鹽工做文化傳承,現已成為臺南濱海地區一個極具特色且充滿歷史韻味的旅遊景點。
    扇形鹽田是另外一個亮點。位於將軍鯤鯓里,將軍漁港的南側與青鯤鯓的北側。該鹽田於1975年由台鹽公司設立,1977年正式投入曬鹽作業,是臺灣最年輕且獨具特色的鹽田之一。扇形鹽田以員工宿舍為中心,向外輻射呈現出扇形結構。在最接近宿舍的地方設置結晶池,以方便鹽工進行採鹽工作。從開闢至曬鹽機械化的過程。因台灣曬鹽成本高漲,失去競爭力,扇形鹽田於2002年停止曬鹽作業。從空中俯瞰可見扇形鹽田的獨特紋理之美,是極具吸引力的景觀之一。
    整體而言,沙岸、沙洲、沙丘、濕地、鹽田的變遷,構成了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的主要地景。這些地景經過三四百年人們的各種利用,對地景變遷的認識,也是我們造訪雲嘉南時,可以豐富自己對鹽分地帶的認識的機會。

     


    2136. 草澤當中長滿海茄苳的氣生根,藝術季的作品錯落的排列在廢棄的農田裡,逐漸將傾頹的房舍,蚵殼、竹條與木材,也能被改為濕地生態系統中,能量循環的一份子。
    2136. 草澤當中長滿海茄苳的氣生根,藝術季的作品錯落的排列在廢棄的農田裡,逐漸將傾頹的房舍,蚵殼、竹條與木材,也能被改為濕地生態系統中,能量循環的一份子。
    2135. 這是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季的作品,如同龍捲風的竹編藝術品,向上伸展,矗立在濕地的一隅。
    2135. 這是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季的作品,如同龍捲風的竹編藝術品,向上伸展,矗立在濕地的一隅。
    2134. 這是2022年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季的作品:種子,透過生態藝術相互融合,讓成龍溼地從逆境中翻轉,就像在濕地當中播種、破土而出的新芽,這顆由藝術家與居民、遊客一起種下的希望之種子,也是一種對環境的關懷與承諾。
    2134. 這是2022年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季的作品:種子,透過生態藝術相互融合,讓成龍溼地從逆境中翻轉,就像在濕地當中播種、破土而出的新芽,這顆由藝術家與居民、遊客一起種下的希望之種子,也是一種對環境的關懷與承諾。
    2133. 這是一個以漂流木枝條組裝而成的地球造型。在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計劃下,作品思考如何與地方、永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反思當代社會所遺留下的垃圾,對於環境的傷害。
    2133. 這是一個以漂流木枝條組裝而成的地球造型。在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計劃下,作品思考如何與地方、永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反思當代社會所遺留下的垃圾,對於環境的傷害。
    2132. 每一件「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作品,都是用自然和生物可分解的材料製作而成,竹子作為臺灣人民熟悉的材料,在海邊搭建起的藝術品,不只是居民、地景、藝術家的關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舊時代材在現代永續思維下的創新、本真的意義。
    2132. 每一件「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作品,都是用自然和生物可分解的材料製作而成,竹子作為臺灣人民熟悉的材料,在海邊搭建起的藝術品,不只是居民、地景、藝術家的關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舊時代材在現代永續思維下的創新、本真的意義。
    2131.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從2010年開始舉辦,因為超抽地下水,使得過去的良田成為了濕地,這些草澤、池塘、魚塭與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在現代地景藝術的轉譯之下,成為傳遞順應自然之道、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舞台。
    2131.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從2010年開始舉辦,因為超抽地下水,使得過去的良田成為了濕地,這些草澤、池塘、魚塭與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在現代地景藝術的轉譯之下,成為傳遞順應自然之道、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舞台。
    2130. 這是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所遺留的作品,透過竹編工藝,將藝術季的作品與地方社區連結,使得過去是為邊際土地的沼澤地帶成為藝術季的特殊亮點。
    2130. 這是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所遺留的作品,透過竹編工藝,將藝術季的作品與地方社區連結,使得過去是為邊際土地的沼澤地帶成為藝術季的特殊亮點。
    2129. 這是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所遺留的作品——「再生」。海水倒灌奪走了居民維生的土地,但也因此造就了濕地與村落居民共生共存,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有這群居民守護自己居住的濕地與環境,並透過藝術家與作品的轉譯,要告訴遊客,這裡是我美麗的家園。
    2129. 這是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所遺留的作品——「再生」。海水倒灌奪走了居民維生的土地,但也因此造就了濕地與村落居民共生共存,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有這群居民守護自己居住的濕地與環境,並透過藝術家與作品的轉譯,要告訴遊客,這裡是我美麗的家園。
    2128. 這是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所遺留的作品——「再生」。也是濕地生態的地景藝術作品。製作時社區居民可以動手參與,促進了社區與地方環境、藝術生產的連結,因此成為藝術家、社區居民與遊客駐足欣賞的地方。
    2128. 這是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所遺留的作品——「再生」。也是濕地生態的地景藝術作品。製作時社區居民可以動手參與,促進了社區與地方環境、藝術生產的連結,因此成為藝術家、社區居民與遊客駐足欣賞的地方。
    2127. 過去作為蚵農生產的蚵串,也可以成為迎賓大道的裝飾品,灰白色的蚵串、褐灰色的木棧道,天青色的藍天與白雲,成為雲林口湖生龍濕地的亮點之一。
    2127. 過去作為蚵農生產的蚵串,也可以成為迎賓大道的裝飾品,灰白色的蚵串、褐灰色的木棧道,天青色的藍天與白雲,成為雲林口湖生龍濕地的亮點之一。
    2126. 這些串再一起的蚵殼不但不是廢棄物,反而是蚵農的生財工具。蚵農會將蚵殼綁成蚵串,放在海水中讓浮游的蚵苗附著在蚵殼上,蚵仔會濾食海水中的微細藻類和其他營養物質長大,蚵農就能等待下一次的收成。
    2126. 這些串再一起的蚵殼不但不是廢棄物,反而是蚵農的生財工具。蚵農會將蚵殼綁成蚵串,放在海水中讓浮游的蚵苗附著在蚵殼上,蚵仔會濾食海水中的微細藻類和其他營養物質長大,蚵農就能等待下一次的收成。
    2125. 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的漁民除了以捕撈、養殖漁業維生之外,也有不少從事養蚵產業,這些漁民特別被稱為蚵農。蚵農的工作除了飼養之外,同時也需負責前期的加工處理,剖蚵、包裝就成為沿海聚落的生產地景。
    2125. 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的漁民除了以捕撈、養殖漁業維生之外,也有不少從事養蚵產業,這些漁民特別被稱為蚵農。蚵農的工作除了飼養之外,同時也需負責前期的加工處理,剖蚵、包裝就成為沿海聚落的生產地景。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