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Search
首頁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English
登入
最新消息
活動與演講
地景保育新聞
其他訊息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地景保育新聞
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地景登錄點檢索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
線上活動報名
地景小知識
資料下載
地景保育出版品
其他表單下載
網路資源
國內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國外地景保育相關網站
地質公園組織
學術網路
其他影音資源
下載
首頁
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返回上一層
:::
其他地景照片
地景保育通訊幻燈片
國外地景照片
其他地景照片
網絡會議相關照片
:::
大安溪峽谷地景——快速變遷、景觀獨特的河川地形
頁岩、泥質砂岩為主,顆粒不大。因為與主流河道有一段距離,所以未被明顯切割,地勢相對平緩。不過左側有巨礫堆積,高出地表約2.5公尺,推測是過去河道的堆積物,地震後因為河川下切,礫石層就相對突出地表。
本圖顯示河道一側的傾斜岩層。該岩層從左側的水平狀態逐漸向右側彎曲,地質學上稱為「撓曲」,是受到斷層與構造抬升作用所產生。本傾斜岩層屬於東勢背斜的一翼,位在九房厝斷層與梅子斷層之間。
遠離河道的泥質地層未受到河水明顯的侵蝕,地勢相對平緩,但卻因著雨水的沖刷,產生「紋溝」景觀。圖中從坡面上方向下延伸的凹槽紋溝,當紋溝繼續擴大,寬度超過約1公尺後,則稱為「蝕溝」。
大安溪峽谷的地層─卓蘭層,屬於沉積地層,由於沉積時位於海平面下,因此當中不乏貝類化石,如長牡蠣─雙殼綱的貝殼化石。隨著河水、雨水的侵蝕作用將地表物質移除,有些貝殼化石露出地表,很輕易的就能發現,如圖中的貝殼化石碎屑。
壺穴是一種出現在河川或海岸的小地形,當水流挾帶石塊流動時,受阻於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滾磨,侵蝕岩石形成圓弧形凹洞。圖中所示的即位於河道兩側的壺穴,由於當地地形環境不穩定,河川易改道,改道後既有的河道就沒有水流流經。
卓蘭層的岩性為砂頁岩互層,頁岩岩色較深而砂岩較淺,因此視覺上呈現深淺交錯的特性,命名為「千層岩」。千層岩中間凹下處為河水流經、侵蝕之處,因此堆疊了許多礫石。這些礫石在搬運過程中不斷滾磨,外形較圓滑。
大安溪峽谷南側的岩壁類似前文提及的撓曲,都是因著斷層作用使地層產生褶皺景觀。圖中的岩層在左側呈現水平狀態,越往右側越朝上方傾斜,更右側(本圖不可見)則又突然恢復水平狀態,顯示本圖右側有斷層通過。該斷層的錯動是本區地層抬升的主因。
大安溪峽谷的河道並非單一河道,而是呈現辮狀河道型態,除了主河道外的支流河道因為水量較小,侵蝕作用亦較小。雖然下切深度不若主河道,但仍在地表切割出眾多寬度較小的蝕溝,形成獨特的地形景觀。水量較小時,許多草本植物直接生長在河道上。
大安溪峽谷南側的邊坡坡度陡峻、植被覆蓋少,因此地質環境不穩定,容易在豪雨過後產生崩塌。土石掉落後可能進入河道,增加河川輸沙量。由於陡崖下方沒有保全對象,因此不需要特別進行人為處理,任其自然演育即可。
大安溪峽谷位於大安溪中游,雖然河川搬運、堆積的礫石體積不大,稜角也明顯經過滾磨作用,但堆積的掏選度不高,河道上可見到許多大小不一的礫石。越大的石塊所需的搬運能量越大,因此圖中的大石塊應是在颱風豪雨時搬運至此堆積。
峽谷兩側呈灰白色的岩層由頁岩構成;咖啡色的岩層則由砂岩所構成。前者的硬度較小,容易受到侵蝕作用影響,在差易侵蝕作用下,形成砂岩相對突出的型態,且突出的砂岩層上常堆積從上方頁岩層崩落下來的土石,形成小尺度的崖錐景觀;圖片中央則呈現較大規模的崖錐。
本圖呈現岩層差異侵蝕的地形景觀,其中中央為自上方崩落的砂岩岩塊,右側則有較大規模的崖錐。由於小範圍的頁岩層崩落速率應不會有太大差異,因此崖錐規模與下方砂岩層突出邊坡的長度較有關係。突出邊坡表面越長,越能堆積較多量的土石,形成較大規模的崖錐。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最後頁
列印本頁